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4-07-17
记者 李宏伟 魏 濛 吴 娜 王月文
街道一旁,小游园清凉宜人,市民在家门口亲近绿色、享受自然;中心城区高铁机场互通互联,交通更流畅,城市化大交通方便快捷不断完善;公立医院以小切口提升大服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服务群众就医;现代化学校陆续建成开学,家门口的优质学校越来越多,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答好每一份“民生答卷”,通过百姓身边一个个暖心的“变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切实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加码,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老”小区变“新”模样——
幸福指数就地上升
“一段时间没有回以前的老小区,没想到变化这么大。漂亮的大窗户,大气的楼宇门,楼房外墙保温、防水、美化,以及小区里的路灯等等,住了20多年的小区,一下子成了新小区,大伙都感到生活水平坐地提升了……”一谈起政府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家住中心城区河东街市林业局家属院的王师傅就高兴得合不拢嘴。记者近日在该小区看到,工人师傅正在给外墙刷漆,天气虽然炎热,但是大家干劲十足,居民们对这一“暖心”工程赞不绝口。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民生福祉和城市发展。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切实解决居民生活中的烦心事、揪心事,全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实施,严格要求工程进度,严格保障工程质量,着力提升老旧小区的环境质量。
在盐湖区东城街道,运师家属院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每一位居民回家。灰白相间的外墙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温馨,平整宽阔的道路两旁,绿篱交错,为这片老社区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整齐有序的停车场内,车辆停放井然,而健身设施旁,居民们或锻炼或闲聊,享受着改造后带来的便利与舒适。
运师家属院,这个承载着208户家庭记忆的小区,曾因建设年代久远而面临诸多问题:配套设施落后且老化严重、停车位紧张、生活环境亟待改善……2023年,在盐湖区住建局的精心规划与大力推动下,该小区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并适时启动了改造工作。这场改造,不仅仅是对物理空间的翻新,更是对居民生活质量的一次全面升级。
“以前,电动车充电总是个头疼的问题,‘飞线充电’不仅影响美观,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该小区住户侯先生感慨地说,“现在好了,小区里建起了停车棚,还配备了充电桩,充电既方便又安全,心里踏实多了。”除了充电设施的改善,暖气系统的升级也让居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往年冬天,家里暖气总是不热,现在好了,平均温度都在24℃左右。”小区住户刘先生的话语中透露出满满的幸福感。
据盐湖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认真摸底调研后,该局自2021年起启动了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其中,2023年,实施改造老旧小区18个,涉及居民楼49栋1513户,改造面积达18.39万平方米,目前正在抓紧施工中。
身边环境“悄变样”——
城市品质更完善
“这个小游园真是太好了!”市民高先生住在中心城区槐东文化苑附近,每天下班后都会和家人来这里散步、欣赏夜景。“看到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我忘记了工作的疲惫,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水池清澈见底,小瀑布飞流直下,蛙鸣声声入耳……在槐东文化苑,市民们或挥汗如雨地打着羽毛球,或轻松愉快地跳绳踢毽子,或围坐长廊下棋聊天,或在小广场上翩翩起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市城市管理局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按照“绿满运城”行动的要求,持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拓展完善城市绿色空间,以匠心独运的绿化规划和细致入微的管理服务,不断为这座城市披上更加绚丽的绿装。其中,分布在中心城区5个片区的23处小游园,更是成了市民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
“我现在送孩子去托育中心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以前骑电动车要20分钟才能到,现在10分钟就差不多。之前规划的道路已经修好,路面很宽敞也不堵车。”一位送孩子到盐湖区综合托育服务中心的家长高兴地说。市民口中的“方便路”就是中心城区的卧云街主车道,该路段的修建主要解决了圣惠小学、周边幼儿园及附近居民的通行问题。
道路是城市的“血脉”,贯穿城市这个“躯干”。一条条道路的修建不仅代表着城市的发展,关乎着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更关乎大家在这个城市生活的舒适感、幸福感、
一年多来,市住建局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把城市道路建设提升作为“惠民生、补短板、促发展”的重要内容,快速打通了城市“断头路”,完善了中心城区九纵九横的骨干路网。其中,魏风街、卧云街已建成通车,市民出行不用再绕行,更加便捷高效。魏风街的修建盘活了运城博物馆、运城体育馆、体育公园、魏风小学等周边的路网,使得道路通行效率大大提升,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家门口多了“好学校”——
高质量打造满意教育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周密部署,以空前力度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个学校太漂亮了,孩子上学非常方便,解决了中心城区北部孩子上学的问题。孩子在这里上学一年来,变化很大,学会了很多知识……”家住幸福里·铂郡小区的梁俊华说到孩子在家门口的学校上学时满脸兴奋。
盐湖区第十实验学校作为优化中心城区北部教育基础设施的重要项目,位于涑水西街与棉西路交叉口,是我市新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占地60余亩,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可提供近3000个学位。去年9月份开学以来,作为盐湖区涑水教育集团的校区之一,该校与集团内部教师及课程资源共享,在教学和管理上与盐湖区涑水联合双语学校保持统一,并在教育教学上不断创新,注重内涵和实践,走出了特色办学之路,受到家长的肯定和好评。
“学校近几年变化很大,条件改善了,学校变美了,离家也不远,孩子走着就上学去了。在学校里,孩子不仅能学好知识,还学会了弹钢琴,这对我们农村家庭来说想都不敢想,现在孩子都能上台表演了。”谈起家门口的“好学校”,平陆县曹川镇下坪村村民张建平称赞有加。
老张口里说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就是平陆县下坪中心校。近年来,该校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步伐,校容校貌变美变亮,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进步,给山区教育带来了活力,给山区孩子带来了快乐,给山区群众带来了希望,成了山区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要求推进。全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拓展思路,创新举措,弥足短板,建好办好群众家门的“好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运城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教育人的贡献。
身边有了“代办员”——
打通环节便民为民
“现在办事方便多了,服务热情,办事高效,让人放心少跑腿……”在市政务服务大厅办完事情后,家住东城街道的杨满堂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
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积极响应群众呼声,聚焦纠治审批服务中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精准施策,综合治理,让人民群众在政务服务中享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围绕服务中心工作,提高重点项目审批质效。为加速省、市32个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审批质效,切实服务好重大项目建设,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制定了《运城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优化重点项目审批服务工作举措》。该举措提出专班专区、绿色通道、会商调度、下放权限4个方面18条具体措施,进一步强化审批服务保障,为重点项目建设稳落地、结硕果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已有30项重点项目顺利完成立项,其余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围绕服务企业发展,开设“企业之家”专区。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创新性地设立了“企业之家”专区。该专区集企业办事服务、企业诉求接待、惠企政策兑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企业提供事项办理、帮办代办、资源对接、惠企政策兑现等全链条服务,有效提升了涉企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与此同时,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还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统一制证中心,将曾经由3个窗口负责一类证照的制证出证模式,转变为1个独立制证中心+一个统一出件窗口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出证制证一体化服务,有效解决了“多事多窗取号、一事多跑”的问题,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赞誉。
围绕服务群众办事,运用智能导办系统。为解决群众办事过程中来回跑、往返跑的问题,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积极引入智能化技术,运用了上线智能导办系统。该系统在市政务服务大厅的综合窗口、帮办辅导区等多渠道同步上线,通过设立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办事指南墙,实现了办事指南的一次性告知、一码获取。截至目前,该系统已上线149项高频事项,点击查询量便已超过5000次,定制化一次性告知单打印量也达到了55次。
此外,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还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市政务服务大厅宣传栏等,向社会公布了入驻市政务服务大厅32家单位的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二维码,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让政务服务真正触手可及,努力实现政务服务从办事“窗口”到群众“指尖”的最大化延伸。
医改有了“新动作”——
幸福安康有“医”靠
“现在像我这种慢性病在社区医院就看了,方便快捷,省去不少麻烦。”7月9日,来盐湖区姚孟办事处卫生服务中心定期测量血压并拿药的祁金元说,他有高血压、冠心病,这几年不用跑到大医院,都是在社区医院看,感觉挺好。这是我市深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实惠。
为持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让老百姓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看病就医更加便捷,今年我市围绕国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新时代党的“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要求,进一步细化医改“路线图”,医改工作呈现新亮点,广大群众健康获得感得到再提升。
在今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我市以紧密型医联体改革为基础,统筹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组建由市级三级公立医院牵头,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的城市医联体,开展城市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
据了解,今年我市成立了由运城市中心医院牵头,盐湖区、临猗县、夏县医疗集团及市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人民医院、第二医院、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等共同参与的紧密型城市医疗保健联合体。运城市中心医院重点保障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提供日间手术、日间化疗等日间服务;负责接收上转患者,并将符合下转标准的患者有序转诊到各成员单位。市直市管医院及盐湖、临猗、夏县人民医院结合自身情况,提供常见病、慢性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接收运城市中心医院下转患者的接续性医疗服务。乡镇卫生院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转诊服务,承接上级医院下转患者的接续性医疗服务,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责。目前,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医联体服务效率和水平。
看病先不用付钱,还有这好事?从今年开始,我市各地陆续开展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这项改革举措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了解,此项政策主要是在全市所有医疗机构,面向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推出的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患者入院时不需要缴纳住院押金,只需在出院时支付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即可,有效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
临猗县从今年5月起,在县域内所有公立医院面向所有患者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截至6月中旬,县域内所有公立医院共垫付医疗费用360万余元。
“以前病了住院先得想钱够不够,钱不凑手只能拖一拖,现在得病了要住院,就没有了以往的担心,这政策好的没法说!”临猗县城居民张兴龙大爷说起前阵子患病住院的经历,直夸先看病后付费政策是实打实为老百姓着想。
医改一小步,民生一大步。从2024年起,在全市执行新的门诊统筹政策,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年度支付限额提高至300元,并取消了单次支付限额,群众的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与此同时,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进市域内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其中,三级医院互认项目为94项,二级医院互认项目为70项。目前,全市43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3家三级民营医院全部开展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初步形成“医疗集团内部、县与县之间、市县医院之间”的互认格局。全市各级卫健部门和医疗机构均可通过官网、官微、展板、电子屏等多种渠道,将检验结果互认政策、互认项目以及投诉电话等内容予以公开,方便群众及时、准确、便捷了解相关政策。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互认737人次,节省费用124452元。
小变化彰显大民生,办实事一心为百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不经意间发现越来越人性化的便民服务,让群众的生活更加舒适,大大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真正成为运城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写照。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