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4-07-16
李文晓
晨光里的小区,宁静而祥和。柔和的光斜射过来,薄雾般流淌,从东楼顶倾泻而下,漫过当院的花圃,留下多半的面积,把里面的花草树木晕染出别样的景观。先看,一半是明亮,一半是阴影。再看,一半被染得透明立体,一半被涂抹得灰暗模糊,如同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那幅《日出·印象》油画的意境。风,轻轻摇动树枝,花圃里传来麻雀的争吵,像一群孩子叽叽喳喳的欢闹。只听见“哗”的一声,一群麻雀落在了院子的通道上,它们一边啄食,一边蹦蹦跳跳。突然,又“哗”地一下全飞进了花圃。
这时,从南楼下面走出一个女人,慢慢走向小区大门口。她看上去三十岁左右,长长的披肩发,穿一身藕色的长裙,脚上是白色凉鞋。她在通道上一步一步悠闲踱步,只能看到她的背身。晨风掀起她的裙角,一摆一摆的,更为她亭亭玉立的身材添了几分俏丽。她边走边看手机,手指在屏幕上一下一下地划。此刻,她正走进这晨光幽静、微风轻拂的风景画里。绿树旁逸斜出,又遮挡了她……
然而,另一幅画面却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也是这样的夏日清晨,学校的晨读。微风徐徐,绿叶婆娑,清新的空气很是宜人。柔和的阳光从操场那排高大的核桃树间投下一地碎影,风轻轻拂过人的脸颊。一群学生或坐或站,或是来回走在树下,一片读书声。头上的树枝间,也有鸟们在唱和,这完全不影响人鸟各自的读书或歌唱,反倒衬托出更美好的景象。一位女生穿着连衣裙,只不过头发扎的是马尾辫。她捧着书,走在斑驳的树荫下,陶醉在自己的朗读声里。风,正轻轻掀动她的裙角。随着她的来回移动,她捧读书本,一页一页地翻。风把她的身影修剪得更清丽。远处晨读的我,和她离得相对比较远,但也不会太远。不然,我们便不能看到彼此。就这样,晨读中,但凡我读过的课文,她也一定会读,她读过的我也会读。甚至我从课外书中选了文章来读,过不了两天,她也会读。一直到毕业,我们从未打过照面,也从未说过话。虽然我们都知道彼此在哪个班。后来听人说,恢复高考后,她考上了大学。而我,早她两年参加了工作。两个人再无交集,我也没有她的任何消息。
去过学校的那个大操场。夏天的晨风里,我在那排大核桃树下走来走去。树上仍有鸟雀在枝头弹跳歌唱,风从树枝间穿过,叶片相触发出低语,水泥地面印下一地的树影。也是学校的晨读时间,从教室那边传来琅琅书声。我甚是疑惑,不知道为什么,如今学生的晨读都在教室里。当然,我寻觅的曾经的晨光里大树下读书的情景也就没有了。再后来,学校的操场又缩小了,直到那一排高大壮阔、生机勃发的像绿色长城围在操场边上,同时护卫着一群群活力四射、自由奔跑少年的核桃树彻底不见了,因为那里起了一幢楼房。
我曾在一家省报的副刊上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绿树晨风里,那些难忘的读书日子》,文章叙述大学校园的美好岁月,联想在小城高中读书的一些往事。读着,便觉得有些情节似曾相识。光阴荏苒,时光最能磨去心头那些硬朗的棱角,许多曾经鲜活的记忆,经过岁月的沉淀会越来越淡漠。而有些事情是刻在心底的,那印痕怎么也不会抹去,遇到某个机遇或情景激发,便会愈加清晰,心头升起一种情愫,让你一遍遍品味,久久难以忘怀。
窗外忽然传来一阵笑声。原来,不知什么时候,院里一群女人围成了堆,她们有的推着坐着小孩的童车,有的提着装满新鲜蔬果的菜篮子。看样子,看孩子的人正走出家门,买菜的人也刚从街上回来,她们碰在了一起,于是乎,站在院里开始讨论今日菜市行情,说着家长里短,实在是“三个女人一台戏”。
朝外看了看,大妈们个个喜笑颜开、高谈阔论,只是风中那美丽的身影不见了。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