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11
□樊婷婷
七彩盐湖 记者 茹雅 摄
连日来,绚丽的盐湖色彩斑斓,犹如七彩调色盘镶嵌在大地上,再次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早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推出的特别节目《会变颜色的湖泊》中,就曾揭秘运城盐湖“七彩”的秘密在于湖内有嗜盐微生物、藻类、浮游动物和矿物质。
卤虫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除了要借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外,还要依靠人为保护,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整个盐湖独特生态的保护也尤为重要。
生态链关键一环
卤虫也叫“仙女虾”“丰年虾”,不仅体态优美、身姿灵活,而且是盐湖中的天然优势物种,在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卤虫 陈彩萍 摄
卤虫的生存环境非常特殊,一般需要在15波美度至25波美度的盐水中生长、繁殖,而这种环境下,其生物链中的“天敌”并不能适应。再加上卤虫卵具有长期休眠的特性,使得卤虫资源的稀缺性更为突出。
在高含盐量的“生物禁区”盐湖中,卤虫能够滤食50微米以下的颗粒,对于净化水质、促进生态平衡、保持盐湖生态链的完整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盐湖工业生产停止之后,生态养殖就成为涵养和保护盐湖特有生态的唯一手段。“生态养殖需要调养适合卤虫生长的卤水,这种卤水也正是盐湖独特生态资源和七彩盐湖景观形成的关键。”山西焦煤运城盐化集团有限公司元明粉分公司经理王卓介绍,“与此同时,卤虫的生命周期一般为两三个月,通过人工科学干预卤虫的繁育,能够有效改善盐湖水质和生物链的平衡稳定。”
入夏以来,随着气温升高,卤虫也进入了孵化、生长和繁殖的黄金期。为了保证卤虫更好地生长繁殖,元明粉分公司使用了一种特制的网纱,只捕捞个大、成熟的卤水虫,让卤水虫的幼苗得以留在湖水中继续生长,形成良性循环,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对盐湖水质的保护作用。
养殖卤虫保“七彩”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从尧舜时期“产盐”,到1958年开始“产硝”,再到2017年开展“生态养殖”,运城盐湖经历的所有工业生产,都需要一项重要步骤——操练卤水。
每年,运城盐湖的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达2000毫米。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业生产,运城盐化外引黄河水等淡水进入盐湖,在保证化工生产的同时,对盐湖生态平衡和盐湖湿地维系发挥了实质性作用。
同时,近年来为了养殖卤虫,“调水”成为运城盐化的必要手段。元明粉分公司坚持抽样分析工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盐湖水域水质情况,跟踪掌握养水进度和现状,在日复一日的循环调水、制卤养卤中,使每个小池田成为一个独有的小生态,在水体环境不同的情况下,形成了五颜六色的“调色板”,使得七彩盐湖的壮丽景观得以延续。
保护生态多样性
近年来,在运城盐湖栖息、休整或是越冬的鸟类逐年递增,最多时有二百余种,数量有数千只。那么,为何如此多的鸟类会来到盐湖?盐湖又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与大部分较深的淡水湖泊不同,在多年的调水过程中,盐湖池畦中的卤水深度一般都控制在一米以内,浅处可达二三十厘米,这样的水深为水禽、涉禽获取食物提供了可能和便利,也使得盐湖成为众多野生鸟类的乐园。
同时,火烈鸟、反嘴鹬等鸟类的直接需求,是运城盐湖中的“卤虫”,这和盐湖典型的咸水湖特点及近几年来生物养殖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寻根究底,是因为在养殖卤虫的生产进程里,操练卤水所形成的不同浓度、不同组分、不同类型的卤水,为盐湖藻类提供了生长条件和环境。因为有了藻类,以卤虫为主的生物开始大量繁殖和生存,为有需要的鸟类提供了优质的高蛋白和充足的饵料。
盐湖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主要是围绕盐湖的微藻、卤虫类生物展开,而这些甚至肉眼都看不清的生物,在盐湖生态链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盐湖这个大的生物链中,首先是微藻通过光合作用,不断产生和富集,之后浮游类生物卤虫通过滤食这些藻类,转化成有机质,成为盐湖鸟类丰富的食物资源。鸟类的代谢产物、羽毛等,又会反哺给盐湖,在生化细菌的作用下,这些有机质又被分解成氮、磷、氨基酸等,为藻类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源,这样就形成了盐湖生态的良性循环系统。”从事盐湖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与保护工作近10年的运城盐化技术中心研究员丁红霞介绍。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