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05
记者 孙芸苓
本期嘉宾:远山,男,“60后”,退休人员
采访地点:池神庙南门内:和园茶叙
联系人:张朝霞15034543999
远山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是“情感·讲述”版的老读者,给记者打来电话只是想探讨自己对人生的一些看法。因为最近记者采访的多是女读者,难得见到一位男士。于是,记者热情地答应和他一起“探讨人生”,地点约在了池神庙南门的和园茶叙。
见面寒暄后,感慨了一下时间的无情,没等记者引导,他就主动说起了自己的初恋。他说,多年前初恋女友对他说:“你就是我稳稳的岸……”可是他却因为太在乎她,再加上一场误会,最终走散。多年后,他和初恋女友重逢,他们感觉那份感情依然在而且更浓了,但他用理性抗拒了这份情感,毕竟如今已经是当爷爷的人了。他希望他这不算跌宕的故事,能给其他人一点启发。
两个相爱的刺猬,无法彼此取暖
我年轻的时候,曾是个理想主义者,喜欢文艺,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把爱情想得很浪漫。
晓香和我是邻村,她长得漂亮,我在心里暗恋她。为了能和她一起上学,我每天早起半个多小时到村口等她,远远地看到她纤弱的身影从村头走来时,我的心就会莫名地乱跳。记得,一年的冬天下雪后,路上很难走,到了陡坡路上,我下意识地拉着她的手,从她手里传递给我的温暖,在我心里保留了好多年。
后来,上了高中,我们依然在一个学校。那时我家里条件好,我父亲在乡里工作,母亲是民办教师,我又是家里的独子,所以我比其他同学的吃穿用度都好。我还是我们班最早拥有属于自己的自行车的人。“60后”都知道,那时的一辆自行车比如今一辆小轿车都吃香。
那时,我们一个星期回一趟家,带够一星期要吃的馒头和菜,我有辆自行车就很方便。于是,我就和晓香约定,依然是我在村口等她,因为学校离家20多里路呢。我骑着自行车,她坐在后面,下坡的时候她用手紧紧地抓住我的腰,我感觉一股电流传遍我的全身,这就是初恋的感觉。
我们都喜欢着对方却不会表达,那个年代表达情感不像如今年轻人一样,一个短信就解决了问题,我们那时都是很含蓄,在心里做事。
也因为喜欢着彼此,总是莫名其妙地引起误会。比如我和哪个女生说句话,她就好久不理我,我也不会化解矛盾,只会冷处理。我们当时就像两个相爱的刺猬,靠得太近就会彼此受伤。
可是,如果不见面我们又难以抵挡思念的痛苦。我喜欢她微笑的样子,可是她见了我总是难得一笑,要么责备我今天哪里做得不对了,要么因为什么事情和我冷战不理睬我了,搞得我心里总是慌慌的。那年高考,我们两人都没有考上。我妈为此把责任都归结到了晓香头上,说我就是被她乱了心性,才没有好好学习。
后来,我才了解到,她的敏感性格和她的经历有关。晓香从小父亲去世,母亲嫁人,她是跟着外婆长大的。如今想想,她当初是没有安全感。后来,我们都没有再复习,对上学失去了信心。
村里的女孩一不上学就会有人给提亲,我怕别人去晓香家提亲,就提前约晓香去见我家里人,她也答应了。我当时想着只要过了我妈这一关,一切都好说了。
我们说好了那天去我家时,她穿上以前我喜欢的那件红色上衣,可是到了那天,她却穿了一件黑色的衣服。我就是嫌她没有穿我喜欢的那件衣服说了她两句,可话还没有说完,晓香就流着泪生气地走了,怎么劝她都不肯再和我一起回家。我非常后悔当时的多嘴,其实,当年的她穿什么在我眼里都是好看的。
我当时也很生气,感觉她太不懂事了,一大家子人都在等她,而因为一句话,她竟然哭着走了,我怎么跟家里人解释。得知她走了,我妈非常生气,说她没有家教,很会拿捏我,就更不同意这门婚事了。
后来,我才知道,她那天专门洗了那件红色的条绒衣服,洗得褪色了才没穿,身上那件衣服还是借她堂姐的。就因为我多嘴,她委屈又不愿意解释,我们就这样闹了矛盾。如今想想那是个啥事啊,可是当时没有任何联系方式,我又犟劲上来了,不愿意去找她。
本来那件事也不是什么大事,过去解释一下或许两个人还能好,可是那时太不懂得怎么相处,好长时间彼此都不联系。后来还是我想开了,主动给她写信赔不是,在信里告诉她我已经和家里人说好了。当时我俩闹了别扭后,我在家茶不思饭不想,我妈就妥协了,说我喜欢谁就是谁,然后让媒人到晓香家去说亲。其实我知道我妈不太喜欢晓香,说她不大方,家庭复杂。
晓香从同学处听说我病了,也很担心,她也妥协了。她让我们班一个女同学给我捎话,只要我去她家提亲,她就会答应婚事,这样事情就迎刃而解了。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坏了,马上找人去提亲。
邻居张婶经常给人说媒,我妈就拜托张婶去给晓香的外婆说媒,谁知张婶回来说人家姑娘家不同意。
我妈问张婶说清楚没有,张婶说她说了半辈子媒还能说不清楚。听到这个结果,我伤心死了,在家里大病一场,决定从此忘记这个人。我当时不明白,晓香怎么是那样的人,她让同学捎信叫我去提亲,而我去提亲她又不同意。我写了封质问的信,让同学捎给她,可是那封信也如泥牛入海,没有一点回音。过了不久,我赌气和家里人介绍的一个女孩定了亲。就在我定亲不久,听说她竟然嫁给了她们村里一个在外地工作的人。
在她结婚后不久,我也在家里人的张罗下娶了如今的妻子。当时决定和妻子结婚,就是因为她笑起来有晓香的影子,给我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多年后想起她,我的心依然隐隐作痛
从此我和晓香再也没有见过面。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把家搬到了城里,那时高中生少,找工作不难。后来听说她远嫁他乡,很少和同学们联系。好多年过去了,晓香的样子一直在我心里,我很后悔当初没有找到她问个明白,她捎话让我到她家提亲,我去提亲了可她又不同意,这是为啥?
就在半年前,一个高中同学告诉我,他们在网上搞了个同学群。还不太会上网的我,让小孙子给我把群加上,群里都是同学,好多同学都有微信和抖音。
那天为了和同学沟通方便,我让孙子给我申请了个微信。我从一个同学的朋友圈,到了另外一个女同学的朋友圈,在这个女同学的朋友圈里,我猛然看到了晓香的照片。
好多年不见了,再次看到那张熟悉的脸,隔着手机屏幕,我的心竟然怦怦乱跳,这样的感觉好多年没有了。我把名字改成“一只受伤的刺猬”加了她的微信,她的网名竟然就叫“遥远的彼岸”。
那天,妻子去了女儿那里带小孙女,我一个人在家。晚上,我打开了她的朋友圈,那里面竟然有她从年轻时到现在的照片,我看着那些照片有种想落泪的感觉。这个女人,在我心里保留了那么多年,当年的错过让我后悔不迭,如今不知道她过得咋样,真想再见到她。那一瞬间,我的心悸动不安,我就给她留了言。
因为想和她沟通,我下决心熟悉智能手机,也在微信朋友圈发些小文章。我喜欢摄影,就把自己的作品和简单的文字发到朋友圈里。看到她给我点赞,我心里非常高兴。
情深缘浅,我终究成了你的彼岸
那段日子,我因为思念她,感觉日子过得这样漫长。或许是因为老伴不在身边的缘故,我先是和她在微信上聊,开始她没有发现是我,聊得还比较愉快,可是,当她得知是我的时候,就不理会我了。这让我心里七上八下的,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的青涩初恋中。
后来,在一个女同学的帮助下,我才见到了她。我们那个女同学,在郊区有个小别墅,她邀请了几个比较好的同学去她的别墅喝茶,特意邀请了晓香。我让那个女同学别跟晓香说我也去,怕她知道我去,不会赴约。
那天,在那个开着蔷薇花的栅栏墙边,我和晓香于几十年后再次相遇,她除了脸上有了点皱纹外依然是那么美丽优雅。开始我们都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是我鼓起勇气问她:“当年,是你让我去提亲,为啥又不愿意?”
她惊奇地说:“当年让同学捎信给你后,我就在家等你来提亲,可是一直没有等到媒人,直到等来了你订婚的消息,我才赌气嫁给了奶奶介绍给我的人,那人虽然在外省工作,但不嫌弃我是农村人。”
我告诉她,当年让邻居张婶去提亲的事情,晓香说张婶是来替她邻居狗子提亲的,那个狗子早早辍学,吊儿郎当的,外婆当然不会答应。
说完这话,我们两个都无语了,我看到眼泪从她的眼里无声涌出,真是造化弄人啊……
说起当年我给她写信质问的事情,如果她见到那封信也能挽回啊!她说,那封信是在外婆去世后她整理东西时才见到的,而那时她已经是别人的妻子了。可能是外婆故意没有让她看吧。
晓香说,外婆在世的时候,说过:“你该是谁的媳妇,月老早早就安排好了,自己是争不来的……”
估计当年,她外婆知道我母亲不中意她,怕她到了我家受委屈,才这样做的。看来我们两个的确没有缘分,也就认了。后来她跟着丈夫去了外地,就再也没有跟我联系。她告诉我,她老伴三年前因为脑溢血去世了,如今她一个人过,孩子们都大了,有自己的生活,退休后她才回到了运城。
我们两个见了面后,总有说不完的话,看到她孤单一人,我很心疼,那段时间我们见面比较多。如今年龄大了,也不像小时候经常吵嘴了,反而有了耐心静静地倾听彼此谈话了。
说实话,和妻子这么多年几乎很少交流,除了吃饭、睡觉、家务,几乎没有交心地谈过什么。见到晓香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充实温暖起来,刚刚退休的失落也淡化了。
但我知道,我们当年错过了,如今的相遇可能是老天爷对我们的补偿。我们需要珍惜这样的相遇,而不是让感情冲昏了头脑。我这样提醒自己,毕竟都是当爷爷的人了,应该冷静地面对内心的感情,她虽是单身,可我不能再成为她的岸,我如今已经是一个大家庭的当家人。
后来妻子回来,我带着妻子到晓香家拜访,并把我和她的故事讲给妻子听。妻子说,她早就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在我心里,只是不想说破,如果我心有不甘她可以成全我们。听妻子这样说,我很感动,毕竟多年夫妻,我知道她在乎我。我忙制止妻子说,初恋是用来怀念的,让她别多心,妻子也释然。
如今,我们几个老同学偶尔聚聚,看到她时我依然能感觉到心里的那份亲切,大家相处得平静且自然。我感慨,我们两个真是情深缘浅啊。
(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均为化名)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