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6-26
本报讯(记者 曹欣怡)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依法严惩毒品犯罪,在第37个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省人民检察院发布了5件依法惩治毒品犯罪典型案例。其中,我市新绛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陈某某贩卖毒品案入选。
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陈某某多次向吸毒人员于某、李某甲、黄某某、吴某某、范某某贩卖甲基苯丙胺(冰毒)共计79.7克。办案中,办案人员还发现,2019年至2020年期间,李某乙向陈某某及其他3名吸毒人员贩卖甲基苯丙胺13.4克;2018年至2019年期间,宁某某向陈某某及其他4名吸毒人员贩卖毒品甲基苯丙胺96.23克。
本案由新绛县公安局立案侦查,新绛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被告人陈某某到案后“零口供”。检察机关通过比对交易信息,完善陈某某贩卖毒品证据链条,依法提起公诉。检察机关在审查陈某某购买毒品的事实时,结合其他案件涉及的化名进行比对,发现毒品上线为李某乙、宁某某,遂监督立案。因李某乙、宁某某均系服刑罪犯,公安机关将二人解回,对本案发现的遗漏犯罪事实进行侦查,后检察机关对二人依法提起公诉。2024年3月29日,新绛县人民法院以贩卖毒品罪判处陈某某有期徒刑15年。
据了解,“零口供”通常是指被告人对自己行为只作无罪辩解,拒绝作有罪供述或保持沉默、缄口不言,企图蒙混过关。毒品犯罪因其隐蔽性强,如果抓捕时没有人赃俱获,嫌疑人到案后心存侥幸,往往拒不供认罪行,企图逃避法律的制裁。检察机关办理此类案件时,要对证人证言、电子数据、通话记录等在案证据进行全面归类、分析、研判,开展补充侦查,补强证据,形成以客观证据为核心的完整证据链条;同时结合已办毒品案件进行化名比对,深挖关联犯罪,全面打击上下线犯罪行为。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