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6-14
“为什么要读书?”
“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因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而书有这么多,该读哪些书?”
“读国学经典,像《论语》!”
……
听完老师们的讲座,学员王紫灵感慨:“处在当今社会,我们更要抽出时间来读书,多读书,读好书,那样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更丰盈。”
山西省家庭教育学会优秀讲师吴景屏分享学习心得
前不久,市文联、市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协会联合河东书房·印象南湖馆举办“全民读经典 书香润河东”《论语》公益大讲堂,300余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共学《论语》,启智润心。
《论语》是中华经典著作中的一大瑰宝。为期两天的大讲堂,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琪、太原学院教师苏文丽、山西省家庭教育学会优秀讲师吴景屏、方山书院院长张全民等,结合所学所感所思,围绕国学经典《论语》《大学》等进行了主题分享。
既有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又有实践层面的案例分析,此次大讲堂进一步展示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与时代价值,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学员党保宏说,《论语》20篇492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先贤圣人的智慧和胸怀,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老师们声情并茂的解析、旁征博引的论述,让人豁然开朗。
“妈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什么意思呀?”
这是学员韦海冬的孩子曾在诵读《论语》时向她提出的问题。当时,她并不能很好地去解读。
而经过两年多的陪伴诵读,对于孩子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她都能轻松应对,“孩子一直在成长,我们根本不能原地踏步。立身行道,从改变自己做起”。
韦海冬告诉记者,她已到了不惑之年,通过诵读经典理解了很多想不明白的人与事,做人要不内耗、不外求,极致内观,情绪稳定。她也希望孩子可以通过读圣贤经典,点燃生命的一盏灯,确立人生方向,拥有幸福的能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员李彬彬说,两天的学习,让他感受到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学友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对他来说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他很庆幸困惑的时候,有经典可以打开自己的心结。希望通过对经典的深入学习、理解和认知,能够读懂圣人,做好自己。
学员陈金燕说,学习国学最重要的便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她认为,修身是一切之根本,而欲修其身,首先要学习知识,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更进一步。
陈媛不仅是一名学员,还是此次活动的一名志愿者。
为什么要做志愿者?
曾经的陈媛也困惑过,正是《论语》给了她“正己”的力量。她积极践行,然后生活发生了改变,幸福指数提高了。如此良性循环,她更加愿意去学习,并想将学到东西分享,让更多家庭获益。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陈媛说,理念和认知是每个人需要突破的点,认知是行为的天花板,一定要提升认知,不断向老师学习,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通过几年的坚持学习,陈媛发现自己有了很大的变化,“笑容变多了,家庭氛围比以前和谐了,和孩子、爱人的交流也通畅了很多。这就是国学经典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员姚秋霞很清楚,对于经典的揣摩,不是一次学习就可以的,也不是做到一次就可以,而是要踏踏实实从粗到细、从精到微,从一点一滴去突破、去坚持,做到才是真正的知道。这个过程就像烧陶,必须经过火候的淬砺、汗血的洗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去打磨、去体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虽然讲座结束了,但这些传统文化爱好者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反而更加用心地复盘。他们坚持自学,并定期分享交流,从内在去改变,从平常去改变,从细微去突破,进而去影响更多人向上向善。
记者 景斌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