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6-07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时时有创新,处处有创新,人人有创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课本中简单的数学知识,更是在教授数学知识时潜移默化的数学思维意识,而数学思维能力中的创新意识更是不可忽视。
我们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时代核心是创新,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创新意识的支撑。如何让创新思维在课堂上“生长”,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生发引力——有趣的课堂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基础学科,要想使学生投入数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课堂的气氛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为了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我们可以激励学生回答问题,恰当肯定学生的回答,还可以设置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背景下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图形的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画几个有意思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图形都有什么特征,然后教师在这几个图形中画对称轴进行讲解,可能有些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拿起一张A4纸,在学生面前将它对折,通过这样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标地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发问和独立思考的教学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焕发内力——灵动的课堂
学生的构建知识水平能力是不同的,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予相对应的训练。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性的训练能够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到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创新意识能力。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出示习题: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比是2比3比4,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学生在做题时如果只关注三个内角度数比,忽视三角形内角和这个隐含条件,就很难解决这道题。因而,学生在读题时,不但要清楚题目给出的条件,还要通过分析,找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把诸多条件结合起来,和所求问题建立联系。
激发活力——鲜活的课堂
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对车轮是圆形不是方形和车轴装在轮子的中心两个事实感到好奇,这时可以引导他们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和仔细观察形状各异车轮的转动,从而认识到轴装在圆心,则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即半径相等,这样的圆形轮子转动才能使车子平稳行走,而其他形状的轮子则不稳定。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抽象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欲望,都想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品尝寻找正确答案的愉悦,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永济市实验小学)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