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5-30
记者 杨红义 柴瑜竟
因交通阻断一度搁置的乡村旅游“东山再起”、一排排高标准牛舍里“牛”头攒动……初夏时节的闻喜县老区村,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滚滚热潮。
“好钢用在刀刃上”。近年来,闻喜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立足“全心全意为老区服务”,千方百计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在基础设施、产业振兴等方面集中发力,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打通旅游“咽喉路”
在石门乡后交村,沿着通往“醒来谷”的村道蜿蜒上行,行至半山腰处,一段新修的路平平坦坦,精心设计的艺术护栏格外养眼。在此驻足,只见绵绵条山千峰含翠,山沟里的薰衣草等各色花卉争奇斗艳……近年来,后交村因地制宜打造总长2.5公里的花海基地,种植芍药、薰衣草、玫瑰和北京菊等共计60余亩,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这条路是通往花海基地的交通要道,但2021年那场特大暴雨冲毁了这段路,路面整体塌陷1米多,我们当时用石头、水泥袋和钢筋将路面临时垫平,但只能勉强通行,游客进村大受影响。”后交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来成告诉记者,“我们将情况上报给县老促会,争取到8万元帮扶资金,于去年对这条路进行彻底修复,并在路东建了两座泄洪涵洞。”
打通“咽喉路”,护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后交村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路修好了,前来赏花的游客更多了,芍药花节期间,最多一天有5000人来赏花。”张来成说,“我们在不断完善路两侧的设施,增加木质围栏、仿真石头音响等。依托赏花客流,村民开设农家乐、在路边摆摊,形成了一个乡村美食、娱乐集市。”
元家凹变“肥牛凹”
牛叫声此起彼伏,高耸的钢架牛舍一字排开,毛发光亮、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三五成群,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位于中条山前沿的闻喜县河底镇还家岭村养牛基地的景象。
走进基地,占地700多平方米的养殖钢架暖棚宽敞明亮、通风透气,地槽式设计的双盘养牛食用槽旁,牛儿们正悠然咀嚼着草料。“这个暖棚采用4层塑料覆膜,冬暖夏凉,特别是冬季,可以极大地降低牲畜掉膘率和死亡率。”还家岭村党支部副书记郭富新说,“每头牛育肥成本大概是8000元,行情最好的时候可以卖到三四万元。”
过去养牛为耕田,如今养牛助增收。还家岭村是闻喜县的偏远山村,全村总人口246人,由还家岭和元家凹两个自然村组成。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里无厂矿、无企业。为拓宽增收渠道,村委会决定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在村民种植药材和养殖猪、羊、兔的基础上,于2022年开始建设养牛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4万元收入。
“2022年,我们对原元家凹自然村的废弃老宅基地进行整合规划,开始发展养牛业,目前存栏100多头。”郭富新告诉记者,“我们筹集资金35万元,购置了收割机、三轮车和小铲车等机械设备,又在县老促会50万元资金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牛舍和600立方米青贮池的建设,肉牛养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加快。”
干在实处,走向前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闻喜县老促会将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持续为老区促发展、助振兴,为老区人民办实事、谋福祉,笃定走好新时代革命老区建设“赶考路”,奋力开创老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