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5-29
□记者 樊朋展
在黄河岸畔的高标准农田上,万亩冬小麦长势喜人;在芮城县古魏镇窑头村的蔬菜大棚里,菜农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西红柿;在夏县前坪村,村民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
走进河东大地的村村落落,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不仅有仓廪殷实的“丰景”,还有乡村蝶变的“惊喜”;不仅有设施农业发展的宏大场景,还有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动人故事。
一个个行政村,如一朵朵欢腾的浪花,在时代大潮中奔腾向前。
5月20日拍摄的位于垣曲县左家湾的康养小镇。该项目以生态康养体系为重点,集餐饮、住宿、娱乐、观赏、运动、保健、疗养、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工人正进行室内装饰、绿化布景、各项配套等,即将进入试运营阶段。 特约摄影 崔松良
稳产增产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进入5月以后,我市冬小麦进入灌浆期,这个时期是决定小麦千粒重的关键时期,也直接影响着今年小麦产量的高低。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在芮城县东垆乡黄河的滩涂地上总能看到胡天妮的身影。他到地里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小麦长势和土壤墒情。
胡天妮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已经种了30多年地。他以地为家、以粮为业,痴心种粮,成为山西省种粮大户。
“近期气温高,蒸腾作用强,植株代谢旺盛,要及时浇好灌浆水。”查看完土地墒情后,胡天妮打开水肥一体机手机终端,根据空气、土壤温湿度和肥力状况,设置参数,完成轮灌作业。
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多种粮、种好粮”号召,胡天妮的合作社,在各种有力政策的加持下,添置了无人机、高地隙植保机、移动式喷灌机等200余台,流转经营土地1800多亩、托管1.5万亩,辐射带动153户,推广面积两万余亩,促进增产增收。近年来,他种植的小麦亩产达623公斤,远高于当地400多公斤的平均亩产。
这是我市狠抓粮食生产的一个缩影。
运城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汾渭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小麦种植条件得天独厚。为此,省委、省政府赋予运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的新使命。我市决定利用5年时间,建设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藏粮于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2023年,我市夏粮、秋粮均实现面积、产量、单产“三增”。
除了扩大种植面积外,我市还向土地要产量。其中,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就是一种有效提高农田产量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方式。
对于广大粮农来说,实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除了要过播种关、除草关、收获关等各种难关,还需付出更多的生产成本,才能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生产目标。这让一些种粮大户望而却步。
贾俊杰是山西红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从2022年起,他在永济市关家庄村尝试2000亩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玉米。秋收时,经过仔细核算,玉米亩产600公斤,大豆亩产100公斤以上,这样的收成让贾俊杰很满意,他表示明年一定要及早谋划,扩种多种。
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除了科技强、人努力外,还有来自运城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
“要不是复合种植专家的‘保姆式’服务和农业农村局的帮助,我都不敢种植那么大面积。”贾俊杰说,去年,我市农业部门不仅提供种子等补助,还组织山西农大的专家下沉到田地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规范,帮助他们实现“一地双收”。
正因为有这样的服务,才让像贾俊杰这样的种粮大户敢于尝试,实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一田双收”图景变为现实。
内外兼修 绘就乡村幸福底色
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变身”旅游村、康养村、产业村、和美村、富裕村,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画卷次第展开。
4月的一个周末,走进夏县前坪村,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视四周是怡人的绿,田园民宿散落其中,房前远山苍翠,屋后小溪潺潺,人文传统与自然风光的交融让这里变得如诗如画。
前坪村是中条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群山环绕,地处偏远,曾因交通不便而发展滞后,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离不开对“千万工程”经验的探索与运用。
沿着该村青石路阔步前行,到处干净整洁,一派崭新的气象。“你看看我们村里现在多美,到处干干净净,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村民对该村的环境赞不绝口。
近年来,夏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党建为统领,通过中心县城、特色小镇、和美乡村“三位一体”建设,统筹改善村容村貌、拓展发展空间、推进产业融合,让乡村展现出新气象。前坪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走在村子里,路两边的水瓮、瓦片、石碾,房顶的茅草,拿麦秸和泥糊成的墙体等等,都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当地原始的风土人情,体验淳朴的田园生活。
和美乡村,既要“塑形”,更要“塑魂”。
春日的暖阳穿透云层,洒落在闻喜县侯村镇寺底村的街巷。在这个被楹联文化浸润的村庄,村民家门、街角巷道、电杆廊亭……随处可见的楹联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我们村,楹联文化不但融入百姓生活日常,而且助力基层治理。”该村村民说。
在楹联文化浸润下,该村涌现出一批批先进典型,目前已集中评选出文明户120户、好婆婆30名、好媳妇32名、新乡贤31名。
如今,在我市广大农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已成为美丽乡村最动人的风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澎湃动力。
产业集聚 焕发农业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是重点。我市将发展农业产业和“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
走进位于稷山县化峪镇吴嘱村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山西晋龙集团生产车间,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加工设备映入眼帘,随着传送带缓缓移动,一枚枚鸡蛋通过清洗、消毒、光检、称重、喷码、分拣、包装……被发往全国各地,全程实现了自动化。
“目前,我们集团蛋鸡存栏800万只,年产鲜鸡蛋12万多吨,蛋鸡饲料80万吨,有机肥20万余吨,每年转化农副产品75万多吨,带动农林牧交通运输等10多个行业增收20亿元以上。”山西晋龙集团副总裁王连生介绍,目前,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涉及5个乡镇、78个行政村、14.85万人,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饲料加工”等利益联结模式。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市不断探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近郊区域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水果“采摘经济”,推进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没想到距离市中心仅20分钟车程的地方就有面积可观、供休闲娱乐的室外场地,这里不仅运动设施齐全、蔬菜瓜果新鲜,还有农家乐烧烤,老人孩子都喜欢,周末一有时间我就会带家人过来。”在位于盐湖区东郭镇的南山采摘草莓园,游客邢女士拎着自己刚采摘的普罗旺斯西红柿准备回家。
作为东郭镇今年投产的重点设施农业,南山采摘草莓园总投资达1200万元,高科技含量十足。
如今在我市,一张张特色鲜明的采摘游名片不断向社会递出,游客一边享受采摘乐趣,一边品尝美味果实,一起感受农业的勃勃生机。
我市将锚定农业强市目标,进一步抓重点、补短板、扬优势、创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上,奏响更昂扬激越的“三农”乐章。
2024年,从“三农”出发,向“振兴”而行,我市必将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