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5-28
赵艺宏
前几日,我同几位文友驱车前往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这里是已故著名作家赵树理的故乡,也是文学的故乡。
我的老家在夏县,离沁水百余公里。由于地理相近,两地的日常生活、饮食特点、气候环境、寒耕暑耘之习俗大同小异。因此,我对赵树理的作品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尤其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韵味,使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共鸣,因而也产生了到沁水瞻仰赵树理故乡的想法,并且相邀好友同行。
尉迟村最左面,是一条宽阔笔直的柏油路,叫“赵树理大道”。道路两旁是“树理艺术长廊”,壁面上镌刻的内容基本围绕赵树理的作品标题、创作背景、时间及内容介绍、社会影响制作而展开。赵树理故居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二层砖木结构。据说,这座院子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看得出这是一个曾经殷实富足的家庭。赵树理住西屋,这是他曾经出生和写作的地方。院内长着一棵枫树,春夏交替时节,高高的树干,翠绿的树冠挺拔而茂密,微风吹拂,树叶摇摆着小手,欢迎着前来的人们。
拾级而上,展览馆与陵园中间有一段路,两旁是按照时间顺序展示赵树理代表作,基本涵盖了赵树理的代表作,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孟祥英翻身》《锻炼锻炼》《登记》《套不住的手》等作品。
陵园有五十余亩,依牛头山坡而建。园中苍松翠柏,树木茂密,庄严肃穆,寂寥无声。中轴线等距依次为水池、铜像、墓碑、墓冢,陵园底部呈半圆形。陵园两边有数十个大理石碑文,分别竖立在陵园的两侧,全是当年文艺界权威人士对赵树理的评价摘录。诸如郭沫若、茅盾、周扬、老舍、刘白羽、陈荒煤、孙犁、马烽等。评价语录言简意赅、饱含深情,让我们又回到了赵树理作品中那些活灵活现、过目不忘的人物形象;回到了文艺界根据赵树理创作的崭新理念和作品以及时代的需要确立的“赵树理方向”和对全国创作的影响中;回到了新中国重要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形成和成熟中……除了这些评论摘录外,陵园大门至铜像两侧墙壁上镌刻的是漫画《小二黑结婚》,41幅浮雕是从漫画家米谷同名的连环画中节选出来的,形象逼真,发人深省。
“赵树理写小说写戏剧写论文写曲艺写思想杂谈,党需要他写什么他就写什么。他遗留下的精神财富永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流传百世”,这是赵树理墓碑上的一段话。看过这些文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赵树理是人民作家,是当代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旗手。当年,中国作协在创作上肯定并确立“赵树理方向”,不仅是形势的需要,也是其作品影响力的体现。“赵树理方向”影响了当年全国文学创作,如对孙犁、浩然、柳青、周立波、康濯等人的创作影响,这些作家都是长期深入生活,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手,都是热爱书写对象的实践者。赵树理出身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他通过学习和实践,成长为一个知识分子。反过来,他以自己的方式去写农村、写农民,用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述故事。这种写作立场是一种严以律己,也是一种浑然天成。赵树理的伟大,正是根植于他脚下的这片黄土地。他热爱土地和劳动人民,这种天生的热情是他对土地和农民的信任。好的小说就是去同质化,保证差异性。赵树理的小说写出了抗日战争、土改时期、农村合作化、人民公社不同时期的差异性。周扬说,赵树理同志的作品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马烽说,赵树理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长期深入生活。而这一切的核心,是赵树理在长期写作过程中所建立的为农村农民写作的立场。
二黑、小芹、二诸葛、三仙姑、金旺……这不就是我们村里的某某某吗?这些故事不就是我们村里的故事吗?我从小爱听故事,经常带着这些问题,请教同为教师的爷爷和父亲。他们结合我的提问一一回答,同时还给我讲赵树理的其他作品,讲赵树理从农民中来为农民写作的故事,同时告诫我,要写出好作品,就要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1983年,上海的《文汇报》发起“文学青年切莫拥挤在文学小道上”的讨论征文,我的文章《学会更好地生活》有幸发表,表达了一种写作的愿望和态度。1986年,我们几个文学爱好者在夏县成立蓓蕾文学会,开宗明义提出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人,讲好自己的故事。今天,终于实现了夙愿,来到了文学的故乡,参观学习我们热爱的人民作家赵树理的人生和写作历程。兴奋之余,看到更多的是社会各界对人民作家赵树理的各种褒奖和纪念;激动之余,仿佛看到了一个面带微笑、思想活跃、步伐铿锵、立场坚定的赵树理从历史的长河中向我们走来。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一个伟大的灵魂。赵树理从农村来,为农民写作,采用农民喜欢的传统话本形式,为农民鼓与呼,同农民共命运,推动农村的发展、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坚持文学的大众化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坚持采用农民喜欢的形式讲农民的故事……这就是赵树理的文学立场,也代表着广大文学工作者的写作立场。
赵树理留给我们的遗产有哪些,赵树理的文学创作方法在新时期还有没有学习借鉴的意义?等你看到尉迟村围绕赵树理品牌建设成功的各种文化载体和中心,看到全村正在围绕赵树理品牌打造建设中的文化场景,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赵树理的故居纪念馆或站在墓冢前鞠躬致敬的身影,看到全村中心街道上竖立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赵树理的塑像,你就会对尉迟村对待和接纳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和立场感到欣慰,充满期待。
尉迟村东的沁河河水,在哗啦啦地流淌。春秋共雨,日月同辉。一个为人民写作的作家,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