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乐善好施有健康(上)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5-24

嘉宾王水成:全国食疗养生大会高级顾问,国家一级健康管理师。

慈善的本质是互存互惠,是助人快乐,助人摆脱困厄。心理学家说热衷慈善、乐献爱心者,心理健康程度和心灵快乐指数均高于普通人,他们一般更健康更快乐。为什么心存善念会更加康健快乐呢?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善与健康的话题。

【问】生活中,为什么许多人愿意帮助那些非亲非故的人,而且还有人特别愿意做善事呢?

【答】心理学家分析助人为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会改善个人情绪,使之良好有效地减轻自己的身心压力;二是助人的积极效果和身心压力的减轻,对自己的健康有积极影响。这说明助人本身就蕴涵有内在的回报,强化了利他主义,也防止了自私。

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慈善活动中,无论助人者、受助者还是旁观者,都能从中体会到和谐与愉悦的互爱感。他们这样做时心情特别好,情绪积极,自尊得到提升,是真心快乐的。

长远而言,助人者会收获做善事、助人的好处,诸如自信、自尊、提高自我认识、摆脱压力等。因做善事、助人,心里会升腾起自豪感。

助人能摆脱糟糕的心情,通常我们总认为,心情好的人才愿意助人,其实许多心情糟糕者同样愿意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做是一种自我满足,可以给自己带来内心的回报,让自己感到被需要。

很多人乐善好施,愿意倾听别人的苦恼,喜欢帮助弱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让自己心情更好,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问】举善、行善说说容易,要做到真正的举善、行善是很不容易的,什么才是真正的乐善好施?

【答】这是因为真正的行善者、善举者都是不图回报的。

在真正行善者眼中,乐善好施既是过程又是目的,是人生的一种追求,是美好的享受,是幸福的体验。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有两种含义:一是对那些乐施好善有功者,因为他们对社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社会以他为榜样,进行歌颂;二是当那些行善者自身有困难时,其他人也会乐于行善于他。如果以回报作为自己举善的前提条件来理解“善有善报”,这是很大的误解,所以,举善应该是不为因果而行善的。人们之所以要积德行善,并非积累人生的资本,而是实现与人为善而已。这是我们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