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漫步在故乡首阳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5-16

王创民

在心目中,我把这片熟悉的故土尊崇为中华民族的“首山”!

因为祖先为它取的名字就叫首山、首阳山。最古老的中华典籍《尚书》在《禹贡》篇中这样记载:首山有九名,“即产阳山、首山、独头山、襄山、尧山、薄山、中条山、阳山,并雷首为九也”。其中大多名字,在今天的首阳一带,都还保留着。因为我的家乡,原叫首阳公社,村旁是首阳火车站,村西是雷首,村北是独头,一直向东北延伸而去连绵不绝的是中条山。交通阻塞的年代,遥望群山只有知其首不知其尾之感,而在高速公路通达的今天,不出半日即可驾车自首阳这中条山的最西南端并行至最东北端的终点河南济源。峰峦掠过,身后留下舜帝耕种过的历山、愚公曾挥镢的王屋山,历史的景深就这样掩映了嵯峨幽深的山川。

原本我对首阳山的认知,远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清晰。一个民族的自信,来源于对自己起源的清晰认知。然而,当我们对眼前这片土地熟悉到浑然无知的境地时,我们是否又遗落了什么?

打我学会迈步那天起,便行走在首阳的这片土地上。村东有一片大田,如今长满了茂密的杏林。阳春三月,杏花的繁雪覆盖了大地,杏林中有两座土坟高高隆起。一代又一代的老人告诉孩子们,那是宁肯饿死亦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之墓。它们屹立在这里究竟有多少沧桑岁月,为何又在孤独中默默相对至今,成为首阳土地上永远待解的谜题。

伯夷、叔齐墓原在首阳二贤祠内。二贤祠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碑碣石刻是历史留存至今的文物见证。根据《山西古迹志》以及《蒲州府志》《永济县志》和《山右石刻丛编》等记载,二贤祠内历代碑碣林立,内容详尽,名盖古今。有唐碑四通:颜真卿颜鲁公碑、韩愈韩吏部颂碑、梁升卿八分书碑及丁约立石;宋碑五通:庆历六年黄载碑、元祐六年黄庭坚碑、司马温公诗石、刘永言书碑、宋知府蒋堂首阳赋石;金元碑五通:金泰和四年河东县令王文蔚《吊夷齐诗》、王仲通七律诗,元至元十一年《首阳山重修二贤祠》碑、至元十八年《封二贤诏》,元贞元年《二贤祠加封记》碑、至大元年《封二贤诏碑阴记》;明清碑九通:明正德十二年《采薇歌》、嘉靖十八年《谒二贤祠》、嘉靖四十五年《蒲州重建首阳山夷齐祠记》、万历十九年《夷齐辨》、万历二十年《夷齐再辨》、万历二十一年《望首阳山诗》、清乾隆十一年《重修首阳山二贤词碑记》、乾隆二十一年永济县祀南阳周封二碑记、道光十六年《兴复首阳书院碑记》。河东永济首阳山上的二贤祠历史亘古,既是历代祭祀夷齐的主要场所,更是历代名家名碑数量和内容之大成。夷齐精神自古相传,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信仰无法缺失的基因。

放眼望去,苍黄的中条山和青翠的华山两相对望,亮如锦缎的黄河水折转其间,走完由北而南的路途,突然调头向东一个九十度大折转,从此由西向东,进入入海的最后一段路程。河西岸是陕西渭南,河南岸是陕西潼关,稍偏东是河南灵宝。河北岸与首阳接连的是掩埋了黄帝大臣风后的风陵渡,属山西。鸡鸣一声闻三省,环首可望六古都。三省交界、两山对望、黄河相拥,这一独特的地理坐标,嵌入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又该有多少绵延不绝的故事由此涌流?

漫步首阳,无法不去追寻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根源。《尚书》《史记》《水经注》《括地志》《诗经》,几乎所有的中华典籍说到山就有首阳山,说到河就是黄河。这个“山之首、河之阳”的首阳,恰恰就是我出生的地方。

黄河破壶口,出龙门,穿过中条山和华山之间转身浩浩东流,地图上黄河中下游这近乎直角的最大一弯,是史书中最早出现“中华”“中国”的地方。研究过中华文明史的法国学者勒内·格鲁塞在《中国的文明》中写道:“西北丘陵梯田的黄土与中原的冲积层在这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中华文明伴随农业的发展在这一地域兴起。”这里孕育了最早的华夏文明。何晏《论语集解》引汉马融语:“首阳山在河东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河东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市,河曲是黄河拐弯的地方,这个地理位置是“唯一”的。因为全国称作首阳山的地方至少有六处,而唯一与历史和地理位置相符的,只有这一处——居条山之首、黄河之阳,故名“首阳”。舜建都于蒲坂(今永济),禹建都于安邑(今夏县),两处相距不过百余千米。舜名华,禹称夏,故又有“华夏”之称谓。史书载,黄帝采铜于首山,铸鼎于荆山。查陕西《富平县志》,荆山位于首阳黄河对岸迤西的富平境内。古老的历史上,尧舜游首山,观河渚,得五老之《河图》。尧王访贤,虞芮让畔,雷泽让居,夷齐让国绝食而死,都发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首阳作为“中华之源、仁义之首”,“首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成为黄河流域亘古文明的标志。

首阳山上,距伯夷、叔齐墓以东3千米的西侯度遗址,是迄今有确切考古证据的中国境内人类最早用火的地方。至少在距今243万年前,原始人类在这里已经学会用火和制造工具。在首阳以南1千米的匼河古人类文化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60万年。自首阳由南至北,长达13.5公里范围内的17个地点组成匼河遗址旧石器遗址群,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遗址。从243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到60万年前的匼河文化再到大约10万年前的丁村文化,沿黄河自南向北,清晰有序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一步步溯河而上的足迹。

漫步首山,似乎看见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对天下名山的标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

中国的为首二山,就是首阳左右的华山与首山,

漫步首山,仿佛看见黄帝在此的神奇足迹。《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珣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珣。龙珣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珣号。

黄帝由此乘龙而去。

漫步首山,似乎遇见尧舜在此的奇遇。《御览》之五引《论语谶》:

仲尼曰:吾闻尧率舜等游首山,观河渚。有五老游河渚,一老曰:《河图》将来,告帝期;二老曰:《河图》将来,告帝谋;三老曰:《河图》将来,告帝书;四老曰:《河图》将来,告帝图,五老曰:《河图》将来,告帝筮。龙衔玉苞,金泥玉检封盛书,五老飞为流星,上入昴。

五老升天,而“河图”却留了下来。中华民族之源,就在这皇皇典籍之中,就在这神奇的传说之中,就在这代代绵延的故事之中。它更在不断地探索与发现之中,在不懈的民族集体奋斗与家国构建之中。

中华仁义之源的伯夷与叔齐,早已与首阳融为一体。司马迁《史记》列传第一篇,便是备受儒家之祖孔孟推崇的伯夷。《伯夷列传》中“逊让国位、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首阳采薇”看似简单的四个词语,涵盖了仁义、孝道、谦让、安宁等中华美德的深刻内涵,首阳山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位。

正因如此,历史上曾经有那么多的帝王天子来过首阳。自黄帝起,后有尧、舜、禹、穆天子、秦始皇、汉武帝、汉成帝、唐玄宗、宋真宗,还有清末仓皇而过的慈禧。汉武帝不仅建了首山宫,还礼山下诏。元世祖立国之初,便诏封了首山二贤。

我们还能从中国最早的诗歌里,听到首阳的另一种声音: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葑采葑,首阳之东……(《诗经·唐风·采苓》)

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著名学者柳贯,一生思念柳氏河东故里,深情写下“河东吾土首山阳,梦里时时问故乡”。“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思念故里的诗句,更加刻入骨髓:“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何其幸哉,首阳——我的故乡,中华民族的故乡!出生在你的脚下,生长于你的怀抱,或躺或卧,可偎可依。漫步首山,便感知你的温暖,因你那宽厚而温暖的胸膛,因你那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土壤!你滋养了我,以你甘美的乳汁;你壮大了我,以你博大的精神!

首山之阳,何其煌煌。

巍巍中华,源远流长!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