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5-15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创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为全市各项工作总牵引,围绕“八个示范”,持续推进“双十工程”和“五条绿色走廊”建设,扎实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在运城落实落地。
河津市黄河大梯子崖景区
全市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深入把握污染治理的关联性和各项举措的耦合性,狠抓工业污染协同治理,狠抓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狠抓城乡生活污染统筹治理,狠抓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实现“蓝天常驻、绿水长流、黄土复净”。
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我市始终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大力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始终把保障黄河安澜、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优治理、防大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排内涝、保安全,消除水害隐患,抓监测、筑防线,构筑黄河稳固的运城防线,坚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工业转型成绩显著,农业转型亮点纷呈,服务业转型提质增效。
我市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快地下水超采治理,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节约集约发展之路。坚持“以文化人”,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上作示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制定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意见条例,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活化利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物流优势,强化区域协同开放合作,努力打造内陆地区开放新高地,周边联动更加紧密,开放动能更加充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建设技能运城、书香运城、健康运城和幸福运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和成果。
3月12日,运城市在山西省2023年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
绿意,于天地间流淌;碧水,在城乡中荡漾。今日之运城,以青山为底,再现草树云山的盛景;以碧水为脉,勾勒清泓环绕、蓝绿交融的灵秀画卷;以绿道为轴,串联生态脉络、连接大地的景观……
山水之间,嘱托殷殷。大河之东,焕然一新。古老黄河正在展开历史的崭新画卷。
河津:生态向好 产业向“绿”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作为黄河进入运城的第一站,河津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全力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津先行区。
行走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山水树桥交相辉映,蓝天如洗、白云倒映,芦苇随风摇曳,碧水清澈见底,灰鹤成群起舞,仿佛走进江南水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河津市坚持全域绿化、久久为功,加快构筑黄河流域绿色生态屏障。投资完成合作造林项目1万亩,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共享河津美丽家园”为主题,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参与人数23万人次,共植树70万株。新建了一座400平方米的生态科普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乡宁至西范段)入选全国“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
近年来,河津市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突出“一山两河”生态修复,实施“双十工程”和“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项目15个,全面推进黄河流域及重点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工程、莫底沟矿山修复工程、汾河干流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堤防生态治理与保护工程,先后荣获“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等称号。在此基础上,河津市科学精准依法治污,深入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治理、道路扬尘治理、“散乱污”企业治理、焦化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四大攻坚行动,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4.9%;PM2.5浓度下降10.4%。黄河龙门大桥断面持续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汾河西梁桥断面整体保持在地表水Ⅴ类标准。
作为一座以煤炭、焦化、钢铁、电解铝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河津市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235”产业转型矩阵,改造提升煤炭、电力、焦化、钢铁等传统产业,关停辖内两座4.3米焦炉,焦化先进产能占比达100%。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一幅人水和谐、保护发展同频共振的幸福画卷正在古耿大地铺陈开来。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与河共舞
万荣:筑牢生态防线 守护一泓清水
初夏时节,万荣县一望无垠的黄河滩涂碧波荡漾、草木丰茂,湛蓝色的天空映衬着“一泓清水入黄河”一行红字,妥妥的美景“大片”。
万荣县是汾河汇入黄河的最后一站,也是检验山西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最终成果的地方。近年来,万荣县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把不可能变成了一定能,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42天,环保工作交出优异答卷。
近年来,万荣县紧盯“重点因子、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狠抓“控排、控尘、控车、控烧、控煤”工作机制落实,在工业企业废气监管、落实错峰生产机制、汽修行业喷涂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管控、餐饮油烟整治等诸多领域接续攻坚。同时,积极探索农村污水处理模式,针对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出不同的污水治理路径和模式。
围绕黄河安澜,万荣县加固了流域河堤,改造了抢险道路,联通了桥梁,有效消除了防洪隐患,保证行洪通畅和河势稳定;在坡面、堤坡实施生态修复和绿化,恢复河道岸线生态系统健康,促进水资源的涵养和循环利用,减少水土流失和扬尘,提高了周边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实现防洪河道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功能型”向“生态型”转变。同时,围绕项目建设,万荣县全面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万荣玺汇水务有限公司提质工程、万荣县市政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项目、万荣县通化一村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万荣县城区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一期工程、黄河流域(万荣段)汾河治理保护工程和万荣县荣碧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建设“六大工程”,通过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2023年8月至今,汾河庙前村断面稳定达地表水Ⅲ类标准。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万荣县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牵引,不断高质量推进公路、旅游、文化、产业、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的旅游公路网,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按照“专用性、安全性、智慧型和环境友好型”旅游公路建设思路,统筹主体、慢行、服务、信息、景观五大系统,着力打造旅游、生态、文化、开放、富民“五个长廊”,推动产业与文化实现互惠互融,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促共赢。
让环保扎根现在,用绿色昭示未来。如今的黄汾滩涂,重现昔日“荣光幂河”的盛景,汾河一泓清水正日夜不息涌入黄河的怀抱。
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村的黄河滩涂
临猗:大河换新颜 发展绽新姿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走进初夏的临猗薛公滩,白鹭闲戏,荷叶连天,虾美蟹肥,宛若李清照词中的诗意美景。这一切,都得益于临猗县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
涑水河,黄河一级支流,被称为“运城母亲河”,流经临猗县6个乡镇,全长44千米。为改善涑水河水质,提升涑水河两岸生态功能,临猗县实施了河道综合治理提升、修建污水处理厂、建设人工湿地等多项工程,率先打造涑水河旅游公路临猗段示范路,树立了全市样板,带动沿河乡村发展。
庙上乡利用涑水河畔土地盐碱性高的特性发展枣业,不仅提升了“庙上冬枣”品牌,还在沿涑水河观光旅游带建起了观枣台和枣业博览馆,构建起“冬枣+休闲娱乐”“冬枣+文化体验”“冬枣+观光旅游”的发展新模式。
沿着平整通畅、风景如画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路南行,来到紧邻黄河的孙吉镇薛公村万亩黄河滩涂。近年来,临猗县坚持强产业助推生态振兴不动摇,从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入手,科学整治改造滩涂,通过村企合作共同开发荒沟、滩涂资源,建设了生态种植、特色养殖、黄河文旅三大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把曾经由于交通不便,一度“守着金山去要饭”的薛公村变成了集荷花观赏、湿地游览、船艇游玩、田园观光、生态景观于一身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
在推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中,临猗县将道路建设与景观美化工程相结合,在把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改造项目打造成风景独特的旅游路、环境优美的生态路、改善民生的幸福路的同时,坚持对道路沿线的高陡边坡进行集中治理,卸荷降坡、植树种草、固土保水、防灾减灾。通道两侧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坚持绿化、彩化、财化有机结合。在施工过程中,广种适生树种,打造多层次竖向空间,合理搭配彩色花灌木和色叶小乔木,遏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植被合理搭配形成绿篱、灌木丛,起到蓄养水源的作用。
黄河奔流,见证临猗担当。涑水两岸,48万古郇儿女以深情笔触奋力书写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临猗答卷。
永济市尧王台景区
永济:做好产业融合 讲好黄河故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夕阳斜照,鹳雀矗立,黄河如带,白鹭漫舞……站在鹳雀楼上,眼前的绝美风光,与王之涣的诗境完美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画卷。
近年来,永济市以创建黄河流域(永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牵引,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基准线,全力抓好污染治理、水土保持、治水兴水等工作,厚植发展底色;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活化利用上下功夫,讲好黄河故事;大抓工业、大抓项目,加快构建“543”现代产业矩阵,统筹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全力推动永济转型崛起。
伍姓湖是山西省面积最大的天然内陆淡水湖,湿地控制区面积40.29平方公里。近年来,永济市紧扣“生态保护+综合治理”主题,加大人工湿地建设力度,促进涑水河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把伍姓湖打造成黄河水质的生态“涵养湖”,游客休闲游玩的“永济洱海”和“鸟类的天堂”。
立足黄河滩涂资源优势,永济市在实施的“543”现代产业矩阵中,把水产养殖单列出局,在理念、技术和生态保护方面发力,把曾经蒿草丛生的盐碱滩,变成了“南虾北养”的千亩生态产业园区,并先后投资1.5亿元建设现代农业伍姓湖南美白对虾养殖示范基地,投资1.48亿元扎实推进永济智慧水产冷链物流园,投资1.38亿元在开张镇建设千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等项目,打造黄河中游地区最大的“河鲜交易市场”。同时,以黄河经济带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粮、果、菜、畜”四大产业,形成粮食、葡萄、水产、莲藕等“十大万亩基地”,年产莲藕2000多万公斤,实现了生态经济双丰收。
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县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永济市以创建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引领,全力打造涑水亲水宜居、沿黄历史文化、中条山休闲康养三大文旅经济带。同时,结合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精心打造了慢行、景观、服务、信息四大系统,形成了公路建设同产业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阳光洒在鹳雀楼上,每一砖每一瓦都闪耀着岁月的光辉,与黄河遥相辉映,见证了黄河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安澜。
芮城县圣天湖景区天鹅飞舞
芮城:厚植生态底色 打造黄河明珠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性、地标性城市,芮城县全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厚植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开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芮城实践”。
围绕水质改善,生态修复,芮城县通过建设城市污水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暨生态湿地公园项目,全面提升入黄断面水质,改善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
加强对沿黄河村庄环境整治,通过实施“绿满芮城、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化工腾退、节水增效、环境整治、文化传承、法治护航”八大行动,再次掀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热潮。
以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为抓手,始终瞄准产业中高端,大力发展生命健康、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现代农业和全域旅游等绿色支柱产业,实现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互促共赢,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聚焦黄河文化重大主题和重要题材,深度挖掘圣火文化、黄河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等,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一批有历史记忆、乡愁乡韵的特色小镇,让更多老百姓从中受益。
结合“三阶梯四板块”的空间布局,芮城县构建起“四横二十一纵”交通体系,实现山区、塬区、园区和滩区的紧密贯通和串联。采取“多层次、微地形、园林式”营林模式,实现通道绿化全覆盖;探索通道绿化与美化、香化相结合新模式,实现城乡“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以风景廊道串联起城区—景区—乡村,实现“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美景。
立足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黄河12.8万亩滩涂,打造出以文化旅游为主导,现代农业、绿色循环共同发展的特色河滩产业体系,打造了永乐镇莲藕种植基地、东垆乡月亮湾水产养殖基地、董村千亩乡村旅游主题园等沿黄观光循环圈。高产值高效益农业初具规模,昔日荒凉的滩涂地如今已成为沿黄带上的一片绿洲。
芮城正在锚定“1544”工作矩阵,描绘着“黄河明珠·秀美芮城”的锦绣画卷。
平陆县境内黄河上空的云海景观
平陆:碧水映蓝天 清流绕古虞
茅津晚渡、天鹅栖息、马泉沟红叶、万亩松涛、黄河飞桥……黄河把流经运城最平静清澈的一段给了平陆县,平陆县也用越来越好的生态守护着母亲河的馈赠,书写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平陆县不断加大黄河沿岸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了“蓝天碧水”工程,采取连环措施,在母亲河畔筑起了一条条生态屏障,装点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为开发和保护黄河湿地,“不向黄河排入一滴污水”,平陆县印发了《平陆县“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实施方案》,重点突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聚焦黄河、黄河支流流域等重点问题,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水资源约束,通过中水再处理,满足工业企业用水需求,力争在2025年工业生产用水全部实现再生水代替,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开采量;持续改善流域水环境,围绕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村污水和农业面源等污染源开展系统治理,重点谋划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解决入河排污口稳定达到优良水质问题;逐步恢复流域水生态,通过对平陆县黄河支流岸线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建设生态廊道,恢复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为有效改善县域水环境质量,提高区域内生态环境承载力,提升黄河流域平陆段水源涵养能力,平陆县谋划实施了“黄河流域平陆干流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同时,依托黄河丰盛资源优势,平陆县大力发展农旅、文旅融合等特色产业,助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平陆县立足长远,将依法治县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坚持执法、司法、普法、守法全链条发力,印发了《平陆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法治建设工作方案》,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原则,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矿山修复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特别是围绕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形成了依法治河、管河、护河的法治体系。
湖水清澈,水草丰茂,鸥鹭翔集,随着平陆县生态治理的深入推进,白天鹅也把这里当作家乡,“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岸绿白鹭飞”成了这里最美的生态画卷。
夏县泗交镇星空露营地
夏县:一河碧水 两岸锦绣
远山如黛、碧水涟漪、步道蜿蜒,漫步在夏县白沙河湿地公园,只见一泓碧水从青峰叠嶂的瑶台山下向西缓缓流淌,与周边城市楼群、村庄田园、绵延群山交相辉映,绘就成一幅风光旖旎的生态山水画卷。
近年来,夏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力推动“五条绿色走廊”建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项目建设和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
站在瑶台山上眺望白沙河,廊桥亭台、景观小道,游客穿梭其间打卡拍照,山下的河水宛如一条绿色的飘带,映衬出白沙河的娴静之美。夜幕降临,白沙河岸灯火璀璨、人潮涌动,瞬间点燃了城市的烟火气,点亮了市民夜生活,也拉动了当地的经济。
很难想象,这样一条河,曾经杂草丛生、污水横流,一度是影响夏县发展的一处“顽疾”。经过近两年的修复治理,流淌了千年的白沙河旧貌换新颜,不仅成为夏县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也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行走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夏县段,绿树环绕、繁花掩映。这条长67.2公里的七彩生态旅游路,将沿线的温泉小镇、白沙河湿地公园、厚民晋茶、祁家河民宿、月亮湖、黄河绝壁等景点一一串联,编织成一条云蒸霞蔚的全域旅游经济带。同时,这条“彩虹路”还贯通了1.7万亩黄河流域防护林区和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康养天然氧吧等自然生态区。可以说,这条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既是一条旅游路,也是一条生态路,更是一条致富路。
近年来,夏县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进庙前镇、埝掌镇、禹王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同时,根据省市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通过植树造林、增加县域绿化面积、加强流域防护林屏障建设等措施,保障各项指标在2025年稳定达标。
如今的夏县,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向好,绿水青山正在转变为金山银山,新时代的七彩画卷正在这方热土徐徐展开。
垣曲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
垣曲:青山作伴水为邻 绘就幸福新山城
站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垣曲历山段的观景台上向下俯瞰,只见蜿蜒曲折的公路在郁郁葱葱的山间盘绕,宛如一条美丽的“彩带”不断向前延伸,逶迤磅礴,如诗如画。
生态是垣曲最大的优势和资源。垣曲县立足有山有水有资源的优势,提出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山城、幸福垣曲”奋斗目标,明确“一城一带五基地”战略定位,谋划“一河一路五大重点领域三十项牵引性工程”项目布局,吹响推动黄河流域(垣曲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
近年来,垣曲县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打好“一泓清水入黄河”、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攻坚战,加强入河排污口和城乡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推进库区周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工程,确保亳清河、板涧河国考断面和入黄水质稳定达标。深入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和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土壤环境总体安全。
与此同时,垣曲县持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做好治水兴水、治林兴林大文章。持续实施水美乡村、矿山修复等“十大生态保护工程”,切实把绿水青山变成垣曲人民的“幸福不动产”。同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把保护生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推动垣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结合垣曲县自然人文历史,全力推进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铜文化博物馆、世纪曙猿文化体验馆和北白鹅考古方舱科研基地项目建设,以项目保护、场馆化展示、基地化利用、故事化宣传,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讲活讲好垣曲故事,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立足独特的气候和林木资源优势,垣曲县把发展“特”“优”农业作为农业的根本出路,着力打造集菌种培育、菌棒生产、菌类种植加工、市场销售于一身的全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群众增收。
“青山作伴、绿水为邻。”伴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山城、幸福垣曲”壮美画卷正成为镶嵌在黄河岸边的璀璨明珠。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