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5-14
□记者 景斌 杨洋 张国平
寺底村举办的“弘扬国粹义务培训班”上,孩子们在学习楹联、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
繁荣文化发展,赋能乡村振兴。5月11日,全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培训班在长治市平顺县举行。
我市闻喜县侯村镇文化工作负责人张静在培训班上,以“党建引领 楹联开路 文化兴村”为题,分享了侯村镇寺底村发展楹联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
寺底楹联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个村子的村民,甚至/走路的姿势都有讲究/不是走成上联/就是走成下联/大田里,他们落下的锄头/也有平仄之分/中国的楹联艺术,有了一个农村户口……”说起寺底楹联,著名诗人黄亚洲曾这样称赞,他为寺底题写的“中国楹联看寺底,寺底楹联最中国”至今镌刻在该村村委会大院入口处的照壁上。
还是在这块照壁上,该村的标志性对联“新时代让心儿美透,大楹联把日子贴红”,形象地道出了寺底人对新时代和大楹联的憧憬与热爱。
村民家门、街角巷道、电杆廊亭……置身寺底,随处可见的楹联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楹联墙、楹联屏风、楹联走廊,村内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楹联文化的浓厚气息。一副副富有诗意、饱含哲理的对子,如同清泉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颗心灵。
“走在村子里,你会被这些精美的楹联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字句的组合,更是村民们情感的寄托与希望的表达。”年逾八旬、曾担任闻喜县诗联学会寺底分会会长的温顺说。
除了83岁的温顺,还有85岁的李世民、81岁的潘开基……这些因楹联而活得精神的“80后”,一提到寺底楹联便神采奕奕。
那是20多年前,他们都还年轻,几个人因对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钟爱,便聚在一起,擎起了寺底楹联这杆旗。
“楹联对擂”“送中堂”“征联比赛”……这些人日复一日的坚守,得到了村“两委”及村民的认可。寺底村确定了“党建引领、楹联开路、文化兴村”的发展理念,逐渐探索出一条以楹联为主抓手、以新乡贤为骨干、以乡风文明促进基层治理的“寺底模式”。2012年,该村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楹联文化村”称号;2021年,该村被市文联授予“乡村振兴文艺示范村”称号。
“楹联,已经深深地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学联、写联、用联,已经成为村民的文化自觉。”现年71岁的冯振庆接过了温顺的担子,“楹联,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有迹可循的。”
在潘开基三儿媳姚金菊的家中,悬挂着这样一幅“众星捧月”式中堂。中堂之中是“贤孝之花”四个大字,并附有多副寓意祝福的小联;中堂两侧是一副嵌名主联:金色年华弘孝道,菊妍盛世拓家风。
“送中堂在村里起到了引领良好村风的作用,也成为村民都想拥有的一张荣誉名片。”寺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吉平娟说,“活动开展以来,已送出中堂160多幅,村民以拥有这样的荣誉为耀,争相学习。”
在闻喜县诗联学会会长文振西看来,把中堂给德高望重、受群众欢迎的人,光荣了一个人,感动了一家人,激励了一村人,进而教育了几代人,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满。
文化要传承,关键要靠人。这些为楹联尽心竭力的老者,深深影响着寺底的年轻人。不少年轻人也加入了这个团队,51岁的冯卫民就是其中之一。他是2019年开始真正学联的,一路走来,报培训班、拜访名师、不断练习……很快就成了寺底楹联大军的中坚力量。
他不仅在传统节日、喜庆场合为村民创作楹联,更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楹联的灵感与应用。他创作的楹联,既富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赢得了广大村民的喜爱与赞誉。
冯卫民进步很大,多次在大型征联活动中崭露头角。像“东帝九韶朝北阙;西池七彩荡南风”被评为2022年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楹联大赛三等奖;“将爱打包,携春快递;以德圈粉,与梦畅连”入选中国楹联学会2024年百副新春联推荐作品。
“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楹联文化在寺底村可以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与发展。”冯卫民说。
楹联的传帮带脉络,在寺底清晰可见。
吉平娟告诉记者,从2018年起,每年暑期该村都会开办“弘扬国粹义务培训班”,培训班的课程有楹联、书法、面塑等,让新一代寺底孩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快乐成长。截至目前,寺底村已举办6届暑期义务培训班,每年为80多名青少年提供感悟传统文化魅力、培养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学习平台。
“在我们村,孩子都会对对子。”温顺笑着说,“孩子,是楹联的希望,更是楹联的未来,必须从小抓起。”
此外,该村还积极推进楹联文化的产品化、市场化,通过楹联装裱、电商营销等,探索延伸楹联作品增值产业链,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楹联文化产业与市场接轨,实现村民增收、集体收益。
寺底乡风美,家园春色浓。寺底村的楹联文化,记录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与沧桑变迁。它见证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见证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更见证了村民不断迈上新台阶的红火日子。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