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2-06
赵 波
“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俗语在民间广为流传。腊八一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什么是年、年味、年趣呢?各行各业,老人,小孩,年轻人的年味各不相同。一个时代赋予年味的内容、内涵也不尽相同。
年
“年”的本义是农耕文明时代庆丰收的重大节日或活动的场面。唐虞时称“年”为“载”。“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稔”,谷一熟为稔,故亦谓年为稔。年还有多种称谓,如“岁”“祀”“秋”“霜”“春”等。
在民间还有多种传说,其中流传最广、最多的说法是: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像牛非牛,人们在牛字上加了一横一竖,就称之为“年”,它会在除夕晚上出来祸害百姓和圈养的牛羊。在人们庆丰收时,恰逢一群牧童比赛鞭子功。出来觅食的年听到空中啪啪的声响,吓得落荒而逃。年跑到另一个村庄,迎面碰见一家人晾着大红衣裳,年吃惊不小,扭头就跑,又跑到另一个村庄看到一个农户家中生柴火做饭,火势比较旺,便吓得又窜走了。后来,人们发现年怕响声,怕红色,怕火光,家家户户就开始放鞭炮,贴对联,拂晓开门时点柏枝火。据说,人们除夕夜间熬夜、守夜,也是防备“年”来侵害的。
年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文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的年味。
“腊八雪纷飞,来年五谷丰。”“女要花,儿要炮,老婆要二百大核桃,急得我老汉上了吊。写春联,酿好酒,做点心,祭先祖,欢欢喜喜、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新年到。”这是典型的运城地区农耕时代的年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贴窗花,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做点心,二十九买好酒,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初二初三待女婿。”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运城民间的年味。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看春晚成为过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一边吃年夜饭看春晚,一边评头论足、笑逐颜开,年味浓浓、其乐无穷。新时代在网上买年货、拜年,用手机聊天、看节目、旅游打卡、休闲娱乐、看书学习,“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件好事就是读书。”这是新时代的年味。
年趣
“除夕吃饺子,年年都一样。”说起吃饺子,在民间有很多有趣的传说故事。地处黄河中下游的运城地区水草丰美、物华天宝,土地肥沃、百姓富庶。被黄帝打败的蚩尤兵将跑到了南方,兵将们知道运城的麦子好吃,麦收时节就下令到运城抢麦子。领头的两个将军一个姓“混”,一个姓“沌”。运城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恨不得扒了他们的皮,吃了他们的肉,于是发明了一种用小麦面包肉菜做成的“混沌”,在新旧交替之时吃了它,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不会再受侵害、全家平安。因为新旧交替为子时,人们便取子时吃的东西,叫“交子”,后演变为“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因为饺子形如元宝,色如白银,又有“招财进宝”之说。在民间煮饺子、吃饺子还有讲究,皮要薄,馅要香,既不得捏破,也不能煮烂,万一烂了破了,只能说,饺子“挣了”,饺子“笑了”,忌“破烂”之说。
在过去,有一家商业字号,除夕让熬相公的伙计煮饺子,不小心煮烂了饺子,他大声说,“破了一锅”,掌柜听到后大发脾气,说伙计不会说话,要说“挣了一锅”或“笑口常开”,伙计说记住了。到了第二年,伙计用心煮饺子,一个没破,伙计高兴地对掌柜说:“今年一个都没挣。”把掌柜搞得一时无语。
吃饺子还有讲究,必须配上四道菜:花生米、小葱拌豆腐、莲菜、醋泡蒜。花生米又叫长寿果,意味着长寿;小葱拌豆腐,象征全家有福气,一清二白;莲菜浑身都是眼,吃了多长心眼,聪明伶俐;醋泡蒜,象征筹算,寓意计划周到、周全。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