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感冒”一词的由来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2-18

□户力平

我们常说的“感冒”,古文作“风寒”或“风邪”,亦称为“感风”。“感冒”对于古人来说算是一个很严重的病。古人一旦染上风寒,就是很严重的事情。

南宋时期,一位叫陈鹄的太学生也曾在馆阁中供过职,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不走寻常路,他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便灵机一动,创造性地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对“害肚历”,可谓一绝联。

当然,陈鹄信手拈来的“感风”,并不是空穴来风,是有来历的。当时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即风、寒、暑、湿、燥、火。

陈鹄把外因之首的“风”借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也就是受了风寒。谁承想,陈鹄随意一改,“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到了清代,官员们为请假多休息几天找托词,就集思广益,又将“感风”改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比“感风”更加生动形象且理由充分——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所以不得不请假休息。于是也就变成了“感冒假”。

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写道:“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虽然清代官员想出的“感冒”,离不开陈鹄的“感风”,但至少“感冒”比“感风”更加冠冕堂皇。后来,“感冒”一词逐渐蔓延到民间,进而成为大家的日常口语。但其用意却发生了改变,常指病症,如受了风寒、着了凉、身体不适等。(《北京青年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