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凝聚探索之力 绽放蒲剧华章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新创剧目赴省城展演活动侧记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12-13

记者 王捷 文/记者 茹雅 图

蒲韵悠扬,丝丝扣心。

12月2日~7日,仲冬时节的省城太原没有往年那么寒冷,仿佛以一种热情的姿态,欢迎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新创剧目展演活动在山西大剧院倾情上演。

此次展演由运城市委宣传部主办,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承办。6天演出,5部新创精彩剧目,1场别开生面的专家研讨,3个展示蒲剧艺术发展历程和关公文创产品的展览……这次活动以崭新的姿态和气势,带着对运城文化和蒲剧文化的生动诠释,赢得了省城观众和专家的盛赞。演出的成功,令人振奋。接连不断的掌声和喝彩声,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蒲剧艺术绽放华章的新表达,也让我们看到了蒲剧艺术承前启后的新未来。

《忠义千秋》剧照

倾心投入 精益求精

此次展演,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携5部精彩剧目亮相:舞台剧《永乐宫纪事》、红色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新编蒲剧历史剧《忠义千秋》、新编蒲剧现代戏《红白喜事》、新编蒲剧《西厢记》。这些带有运城文化元素的精品新创剧目,为省城观众送上了一道道视听盛宴。

演出节奏紧、任务重,但最终每一场都是完美呈现。这背后,离不开每一位演职人员台前幕后的辛勤付出和倾心投入。

早在出发前,每一个剧目的导演、编剧、演员、音乐、舞美、灯光等都高度重视,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细细打磨、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

每一场剧目都是晚上7时30分开演,留给演职人员的时间,只有前一天演出结束到第二天开演之前。相关剧目的演员们,每天一大早就马不停蹄地到剧场排练,熟悉演出场地,小到一个眼神,大到整体走位都精益求精,中午12时在剧场匆匆吃完工作餐继续抠细节,一直到下午5时抓紧时间吃完晚饭开始妆造,力求以最佳状态登上舞台。尤其是《忠义千秋》,许多演员都要提前上装、扎好背旗,只为演出时动作更灵活些。而每天晚上演出结束后,舞台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同样要加班加点,针对剧目不同的舞台效果进行道具、灯光、音响等方面的设计布置,确保整体演出效果。

每一次演出对于演员来说,都要以第一次表演的态度去对待,这既是展示也是挑战。出演《永乐宫纪事》和《党的女儿》的“夫妻档演员”冯海荣、畅萍,就是如此。冯海荣在前者中饰演既传统又创新的吕爷爷,而在后者中饰演叛徒马家辉。一正一邪的巨大反差,让他在表演中受益匪浅。“所有成功的角色,都应有挑战,千篇一律的绝对不是好演员。”他说,“我们会继续打磨这两部剧,演员之间也会继续磨合,讲好河东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运城文化。”畅萍饰演的一个是吕玉珍,一个是马家辉的媳妇桂英,同样跨度很大。尽管这次在省城演出有点紧张,但看到观众的反馈,她如释重负,感受到了观众的认可。

《永乐宫纪事》剧照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因优美动听的唱腔和端庄大方的形象,赢得观众的喜爱。此次饰演崔莺莺的是全国小梅花金奖获得者陈洋洁。谁也想不到,她来太原前只紧张地排练了4天,就为省城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此前,她一直饰演的是可爱俏皮的红娘,这次转换为崔莺莺,为演好这一角色,她在唱腔、动作、身段等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重新琢磨研究,熟悉唱段、道白,观察前辈老师的表演,还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这对演员来说是一种挑战,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机会,让我可以认识到一个新的自己。”她说。

饰演红娘的全国小梅花奖获得者吴敏丽说:“我们在台上投入地演出,观众给我们的回馈非常热情。这对我们青年演员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体现了观众对我们的认可。”

中国梆子大会金奖第一名、张生扮演者南征表示:“这次能到省城演出,非常有意义,对于蒲剧、对于我们蒲剧青年演员是一次宣传,也是一次历练和提高。希望今后有更多这种机会,让我们在传承和发扬蒲剧艺术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西厢记》剧照

成果喜人 好评如潮

每一场演出都是成功的,现场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久久不愿离去的观众,都印证了这一点。大家的精益求精和努力付出,让这次展演收获了多方赞誉。

6天的展演里,省城观众看到了《永乐宫纪事》里永乐宫整体搬迁的历史奇迹,感受了《党的女儿》“初心犹未尽,热血化长虹”的革命气概,体味了《忠义千秋》关公的忠义仁勇,了解了《红白喜事》倡导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的新风尚,领略了《西厢记》传颂近千年的爱情故事的唯美浪漫。通过这些剧目,大家重新认识了蒲剧及厚重的河东文化。

太原市民张志刚和爱人观看了《党的女儿》,不仅被剧目传递的革命精神感动,也被运城的优秀演员感动。“我们非常想看一次这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表演,《党的女儿》特别吸引我们,带领我们重温了老一辈革命家奋斗的辛苦和不易。我们也希望,有更多人通过这部剧体会和了解革命先烈的辛苦付出,珍惜现在的生活,感恩党和国家。”他说,来自运城的演员们演得非常好,专业素养很过硬,很容易就把他们带入剧情中,为演员们的精彩演绎点赞。

家乡戏家乡情,很多在太原的运城籍人士,在得知展演后纷纷赶来,看看家乡人的面孔,听听家乡的戏曲。

在太原生活了20多年的永济籍雷丽丽女士,特意带着爱看戏的父母观看了舞台剧《永乐宫纪事》,被整场演出深深震撼。“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舞台剧,这次现场近距离感受完全不一样,舞台非常漂亮,演员表演非常到位,更能感受到演员的情绪。”她说,“这部剧还传承了我们永乐宫厚重的历史文化,很有价值,能让更多人了解永乐宫,看到当时人们对文物保护的耐心和坚守。”

临猗籍的刘女士同样在太原生活,从小父母就喜欢看戏,这也成了她心中的一个情结。这次得知家乡蒲剧来太原展演,她专门购票观看。“以前可能不太懂父母为什么爱看戏,这次现场观看真的触动很深,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精彩,场景很真实。我也希望家乡戏能够经常来太原!”她说。

与此同时,在6日针对此次展演召开的座谈会上,省城的8位专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蒲剧未来发展,纷纷对此次展演充分肯定,尤其是对有着深厚基本功的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作了高度赞扬。这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也是对蒲剧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探索。

不仅如此,此次展演吸引了包括中央媒体、省级、运城市(县)级等51家媒体的报道与关注,大大提高了运城蒲剧及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的传播声量和品牌效应。

蒲苑新姿 华彩绽放

2020年12月31日,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挂牌成立,整合了优势资源,激发了内生动力,融蒲剧艺术科研院所、演出团体、中等学校、技能培训于一体,开展创作、制作、研究、演出、教学、培训等工作,促进了艺术事业发展。

这5部剧目,正是运城市文艺院团改革的成果,其中,《忠义千秋》《永乐宫纪事》创作历时3年,《红白喜事》历时1年多……这些新创剧目,主创全是年轻人,让人看到了戏曲的传承发展。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党委书记王志凯介绍,此次在太原举办蒲剧艺术展演,源于11月21日蒲剧《忠义千秋》在国家大剧院市场化运作演出后的一票难求。“这触动了我们,后来就有了这次展演,向省城观众汇报,同样还是市场化运作。这么做,就是想普惠到一般百姓。”

把近年新创的剧目整合到一起,大规模地到太原集中展演,并不容易,可谓20年来的首次。“首先是践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想把运城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到太原;第二是讲好运城故事,促进文旅融合;第三是讲好蒲剧故事。”他说,这里有永乐宫搬迁的故事,有关公的故事,有运城新农村移风易俗的故事,也有普救寺莺莺塔的故事,“原来的蒲剧团、蒲剧青年团、文工团和艺校合并组成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后,提供了优势资源,激发了这些创作。”

令人欣喜的是,据山西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业务策划部经理许蕾介绍,此次演出效果超出预期、上座率高、销售很火爆,在太原掀起了一股“运城风”,让省城观众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运城优秀剧目。

“每一场上座率都在80%以上,作为第一次尝试,我觉得我们还是有潜力来做市场的。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的改革,打通了艺术教学、创作研究、演出的渠道,特别是人才培养的渠道,为蒲剧和运城市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王志凯说,“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出人、出戏、出精品,给老百姓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产品。”

一部部新创剧目以崭新的姿态,构成一幅瑰丽的文化长卷,让省城观众再次关注到了运城,欣赏到了古老蒲剧的艺术魅力,也续写了新时代蒲剧发展的华彩篇章。这份创新探索的新路径,正在徐徐向前,无限绵延。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