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2-09
陈若葵
生活中,不少父母有过相似的经历,也时常看到见啥要啥的购物狂孩子和他们软硬兼施的父母。然而,一些父母最终在孩子的软磨硬泡中败下阵来,向孩子妥协。久而久之,就导致了给孩子买得越多,他们购买的欲望反而越强烈,“物质小孩”的欲望很可能是个无底洞。
面对孩子的购物要求,如何做到适度满足?既不让他们产生匮乏感,又能避免惯坏他们,使之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节制自己的行为?
孩子为什么见啥要啥
很多宝宝从出生就被丰富的物质所包围:除了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可爱的玩具等儿童用品是少不了的,家长往往不加考虑买了又买。这种做法的隐患是:在孩子还没学会提要求之前,家长就在无意中培养孩子的物欲了。
3岁~5岁的孩子是电视、网络广告的忠实观众,对好吃的、好玩的难抵诱惑;五六岁的孩子有了攀比意识,会要求买别人那样的赛车或玩具,也可能模仿其他小朋友的样子,要求在肯德基店和小伙伴一起庆祝自己的生日,本意是希望小朋友羡慕自己。
孩子买买买也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看到琳琅满目、色彩绚烂的商品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产生拥有它的冲动。如果此时家长溺爱孩子,有求必应,会让孩子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
有些孩子,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会采用哭闹要挟父母。一些家长羞于让孩子在公众场合撒泼哭闹,选择息事宁人的态度。聪明敏感的孩子就学会了不买就哭的方式达到目的。父母的这种做法客观上助长了孩子的购买欲望。
怎样让孩子节制自己的欲望
幼儿期是奠定孩子对欲望基本态度的重要时期,它决定了孩子今后能否正确地面对各种诱惑,包括情感、物质方面的,还有很多消极的东西,如烟、酒、毒品等。因此,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使之学会合理节制自己的欲望。
购物需要计划
孩子想买的东西很多。对此,家长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消费和大人一样,计划是很有必要的,让孩子从小学会有所取舍,计划外开支的次数和金额越少越好。
逛街前给孩子一张纸或一个本子,说明这个星期只能买两样或三样东西,由他权衡先买哪个,这样就能过滤掉那些可买可不买的。然后,拿着清单去购物,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期待,也让孩子明确了目的性。如果孩子选择了清单上没有的物品,家长可以理智地告诉他,要先购买清单上的东西,让孩子明白,购物是有计划进行的,不能随心所欲。
在商店,教孩子看物品的标价,告诉他怎么省钱,省下来的钱又可以买别的东西,把“有计划花钱”的概念植入他们的内心。
让孩子知道量力而行
孩子之所以看到什么就想买什么,是因为他们对钱没有概念。面对孩子的购物要求,父母应设立一个标准:什么价位可以买、什么价位不可以买,以便孩子学会量力而行。否则,会增加家庭的消费压力,还会导致孩子错误的金钱观念,长大后无法合理调整自己的经济状况。
如果孩子缠着你买标价很贵的遥控汽车,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没有那么多钱”,没必要遮遮掩掩或找其他不相干的理由。但可以在你认可的价位内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允许他选一件自己比较满意的东西。
还有一个信息需要向孩子传达,那就是:不能承受某些物质上的消费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如果你能够把这种自信心教给孩子,以后再看到贵的东西,他会坦然面对。
满足需要一定的时限
当孩子想要不在预算规划内的物品,家长可以先认同孩子的需求。对那些高价玩具和高档服装,即使家里经济条件允许,最好也要给孩子一个购买的圆满理由,比如重要节日作为礼物送给他,或是奖励他一个好的行为。要和孩子约定,在此之前他必须等待。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立刻实现,他必须学会等待和调整自己的愿望,只有得来不易,孩子才会倍加珍惜。
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要打压孩子的欲望,而是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设身处地地和孩子一起寻求解决方案。这样做能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抑制物欲。
攒零花钱实现愿望
孩子的愿望一个接一个,对6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应设置情境让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比如每个月给他少量的零花钱由其自由支配,再送孩子一个存钱罐。这个时候孩子才会懂得:原来钱是有限的,积少成多,要想买到更心仪的物品,就得一点点攒。
孩子必须学着从量入为出的角度考虑问题。切记,别因为孩子的一再要求而追加他的零花钱,但可以允许孩子透支,并在以后的几个月中偿还。这种做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孩子更加爱惜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的东西。(《中国妇女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