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11-24
冯红寅
近年来,永济市开张中心校依靠本土优势资源,在研学活动、劳动教育及教育“双减”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改变,办好当地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如今的开张教育,像一幅徐徐打开的素质教育画卷,呈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喜人景观,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永济市开张中心校田营小学在“校外红薯劳动基地”开展活动。(资料照片)
研学:洞开一扇视野“天窗”
开张中心校坚持通过“研学”育人途径,让学生在“研学”中发现、在“研学”中探索、在“研学”中收获。
该中心校下辖的东开张小学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组织同学们走进近在咫尺的永济市开张镇惠畅文化创意基地,共同感受河东农耕文明和河东手织布文化的魅力。
学生们置身“惠畅手织布基地”,一经一纬,梳理千年文化;一针一线,彰显中国智慧;一纵一横,炼就百年工匠;一花一色,织就中国色彩。在这里,给孩子们最直观的视觉,最真实的体验,让孩子们对布艺之美、生活之爱,对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了深刻感受。研学活动让同学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农耕文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孩子们亲身接触布艺的绘制流程,增强了传承及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也让他们对家乡农耕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该中心校田营小学还走进本村“粉坊”研学制作粉条工艺,枣圪塔小学去“三晋空心挂面第一村”——常旗营村研学空心挂面制作流程。
通过一系列研学活动,除了让学生获取和积累知识,丰富对世间万物认识、欣赏与解析,更重要的是让生命获得更丰富的滋养,更深层次的成长。
劳动:开拓一条育人途径
劳动教育厚植底色。该中心校紧扣劳动课程标准,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校内建立了劳动基地,一年级至六年级每班一块试验田,开辟了农作物基地和蔬菜种植基地。围绕农作物玉米、红薯和南瓜、菜瓜、黄瓜和茄子等蔬菜的种植,开展一系列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劳动课程建设分层推进,即按照时间线、蔬菜及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构建劳动课程,保证学生每天每周每月都有生产劳动任务,在劳动中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有付出才有收获”的人生哲理。
劳动是一门课程,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力量。中心校下辖的其他学校都建立了各自“校外劳动基地”——枣圪塔小学建立“校外葡萄劳动基地”,东开张小学、黄营小学建立“校外冬枣劳动基地”,田营小学建立“校外红薯劳动基地”。劳动教育让学校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在幸福和快乐中茁壮成长,各学校积极开展“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如今,劳动教育已成为开张中心校学生校内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全体教师自觉的育人行为和意识。
“双减”:再造一片教育天地
“双减”是新形势下教育的新课题,如何让“双减”落地,开张中心校交出一份优秀答卷,再造出一片教育“天地”。
打造高效课堂。实行城乡结对发展,2022年年初,永济市开展“互联网+”校际学科教研联盟帮扶活动,开张中心校与银杏小学结成了学科教研联盟。主要采用三种模式:一是专递课堂帮扶,通过以活动促教学的形式,利用导读课、推进课、交流分享课三种课型,对一年级至六年级进行了线上整本书阅读指导,开展了“整本书阅读”专递课堂教学活动;二是协同教研学习,中心校注重名师引领,个性学习,协同教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名师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了高效课堂发展;三是共享优质资源,丰富了教学素材,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共享。
该中心校通过多元活动、创意作业和创新延时服务,推进“双减”全面落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开展居家劳动活动,让学生们强身健体;开设特色活动兴趣班,让课后延时服务形式多样化,学生结合自己兴趣爱好,参加阅读、书法、绘画、足球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将“作业辅导”与“活动课程”紧密结合,实现课后服务育人功能,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