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11-23
记者 杨红义 杨 琳
“再也不怕巷道积水流入庄稼地啦,我们一百个满意!”近日,市统计局驻垣曲县英言镇柏底村工作队购置排水管道,为南腰居民组一举解决巷道排水难题,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办实事,映初心,暖民心。今年5月份以来,驻村工作队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帮扶力量,高效落实政策,按照“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职责和驻村帮扶“六化十到位”工作要求,全力推进柏底村从发展理念、基础设施到主导产业的全面“置换”。
教室变车间——
服装产业从无到有
“嗒嗒嗒,嗒嗒嗒……”在垣曲县卓域服装生产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机杼声连绵不断,数十位工人正在赶制潞安化工防静电服,裁剪布匹、穿针换线、对齐材料、组装缝合,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我们直接向代理商供货,每次发货300套,每套加工费14元,截至目前已经发出800套左右。”服装厂领班吕令令步履不停地穿梭在车间,一边指导工人加工产品,一边检验产品是否合格。
这个忙碌的生产车间,曾是柏底村中心小学的教室。考虑到全村产业结构单一,留守妇女、老年人居多,驻村工作队就牵头盘活闲置资产,将废弃教学楼改建成扶贫车间。
“建厂前,我利用之前积累的人脉,组织村中公认的‘巧媳妇’到闻喜县规模较大的服装厂学习培训,一共去了3批,每批5人。”市统计局派驻柏底村第一书记刘轶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服装厂成立前夕,作为公司法人的村民侯海霞产生畏难情绪,开始打退堂鼓。这时,恰逢广州某公司来村实地考察,也看中这块地准备投资。侯海霞见状,这才抛开顾虑,安心建厂。
今年7月,侯海霞筹资10万元,购置30台缝纫机和锁边、熨烫等设备,服装厂正式开张。初创前期,经刘轶牵线搭桥,服装厂与闻喜县人从众制衣有限公司合作,以制作棉服为主。到10月底,共生产棉服13000件,每件加工费13元。
家门口就业,省心又舒心。家住服装厂对面的村民王丽丽,步行分分钟就能上班,贴标、挂牌、装袋,干啥都是一把好手。她说:“之前一到冬天,忙完农活闲不住就去苏州打工,出门在外,家里的老人、孩子也照顾不了。现在好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真是太舒心了!”
激活产业,助农增收,振兴乡村,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帮扶大有可为。如今,柏底村“起死回生”的旧校舍,正成为招商引资的梧桐树。“下一步,我们还计划投资100万元,在教学楼后建设大规模扶贫车间,实现流水线作业。届时,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最少5万元。”刘轶信心百倍。
走出小胡同——
箱包加工从小到大
白色、粉色、绿色……五颜六色的“玉彦袋鼠”牌箱包堆满巷道,以及村民连永波的房前屋后。柏底村永波箱包加工店,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每年有1万个左右品质上乘、制作精美的箱包,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17岁时,我就去了被誉为‘箱包之都’的河北省保定市白沟镇打工,储备了一定的资金,也学到一些技术。后来考虑到孩子上学等因素,最终选择回村发展。”箱包加工店负责人连永波介绍。
2020年,连永波投资数万元注册成立了永波箱包加工店,利用自家院落,从事箱包加工。
“起初,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怕销量差,做了赔本生意,所以生产的箱包存货量很少。现如今,在咱们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不仅打开了销路,品质也更上一层楼。所生产的箱包供不应求!”连永波说,“预计今年能卖出1万多个,每个箱包批发零售价100多元,全年销售收入超100万元,能拿到10%左右的利润。”
不过,随着箱包加工店订单量的日益增多,噪声大,仓储占地多,日益成为这个夫妻店的“卡脖子”难题。
“驻”进心里,帮出实效,连永波的心事,早已成刘轶的大事。“我们已与镇政府多次沟通协调,着手在镇上找寻房租便宜、远离居民区的闲置厂房,通过村企合作,把箱包加工产业办得更加红火,成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特色产业,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刘轶说。
老棚换新苗——
特色农业从弱到强
室外寒风瑟瑟,棚内绽绿吐翠。在柏底村设施农业生产大棚里,种植户吕英云正穿梭在垄间,为新引进的山东瑞克斯旺公司越冬辣椒品种——陇椒的生产做搭架准备。
温室大棚占地0.7亩,多年来一直以种植西红柿为主,由于种种原因,病虫害多,品质不好,收益偏低。“起初,行情好的时候,西红柿一年能卖1万多元,最近几年产量骤减,每年只能卖2000元左右,收益大打折扣。特别是今年上市后,西红柿烂果严重,我就直接种成售价高的豆角,但是由于产量不高,收效不大。”吕英云说。
吕英云的情况并非个例,柏底村有8个大棚都存在类似问题。
今年10月份,驻村工作队决定因地制宜“腾笼换鸟”,引进种植投入小、人工成本低、市场售价高的陇椒。幼苗期如何管理?用什么药物控制病虫害?如何精准冲肥到苗根……驻村工作队全程指导,不敢有任何懈怠。
“按照保守估计,每个温室至少增收1万元。我们先让老吕试种,相当于试验棚,如果效益好再向全村推广。”刘轶说。
除了引进新品种,村西头原有的260亩麦地也被腾空,加入“置换”行列。
“村里之前一直采用的是‘萝卜籽+玉米’的复种模式,每亩地每年收入5000元,明年计划改用‘萝卜籽+陇椒’的复种模式。前半年种萝卜籽,后半年种陇椒,每亩收入能达到1万元,效益至少翻一番。”刘轶激动地说。
乘借乡村振兴的东风,一个崭新的柏底村正昂首阔步,走进脱胎换骨的“春天里”。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