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在失败与落魄中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不朽的落魄》读后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11-16

□闫学温


白色的腰封反衬着黑色的封面,金色的书名四周围绕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杜甫、姜夔、金圣叹、吴承恩、蒲松龄、顾炎武……或许,这黑色的封面与白色的腰封,就是人生的黑白两面,在幸福与苦难中穿梭翻转。

他们是一群落魄的人,穷尽终生,科考而不中。他们如群星,穿透黑沉沉的历史,照亮夜的黑暗;他们在册页间复活,讲述着各自不一样的人生故事,让读者在阅读中体味世间万象、百味人生。这本书的名字就是《不朽的落魄》(河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7月1版1印)。作者徐海蛟,自称南方书生,著书14部,亦多次获奖。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他的如椽巨笔再度唤醒那些苦难而又高贵的灵魂,让他们穿过历史迷雾来讲述各自曲折的故事。是的,他们的人生是落魄的,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品却是不朽的……

翻开书页,一股悲天悯人的气氛扑面而来。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部部振聋发聩的作品在告诉我们:他们,虽然是一群被史书所忘记的人,却是被思想史、文学史所铭记的人。他们的名字,因其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立独行的思想和优美缠绵的文词被镶嵌在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千百年来,为后世所敬仰。他们的人生,既是失败的,又是成功的;他们的遭际,既令人喟然而叹,又让人津津乐道;他们的故事,既存在于野史笔记中,又流传在民间传说里。他们的作品,既蕴含着他们的思想,又隐藏着他们的人生,让读者在尽情享受他们所烹制的艺术大餐的时候,也在遥望历史烟尘中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

纵观书中描写的十三位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无一例外命途多舛、人生坎坷。他们虽然有过人的天资,有或殷实、或优渥的家庭背景,有被浓郁文化氛围熏陶的经历,但都怀有报国济世的抱负与梦想,都渴望通过科举这一路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假若以世俗的眼光来评价这十三人的人生,他们无疑都是失败的,是他们不聪明吗?是他们不勤奋吗?都不是。而是他们性格中的缺陷、科举制度的严苛,导致他们一次次参加科考,一次次败北而归。他们穷尽一生追求的功名总是与他们擦肩而过,纵然须发皆白,却还止步于秀才而不能逾越。

他们在面对世事、政权的风云变幻时,面对生活的挫折时,面对同族乡邻的倾轧和算计时,作为一名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降临到头顶的灾难,只能在躲避和硬抗中挺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在经过大半生的努力无果后,在经历社会变革带来的磨难后,他们终于在科举的道路上死心了、放弃了,以身上仅存的文人的风骨另辟蹊径,重燃理想的火焰,用自己的心血去经营不一样的人生。虽然他们的后半生基本都在贫困线上挣扎,在窘迫与云游中度过(顾炎武除外),但他们却能带着生活的不如意,保持着精神支柱不倒,保持着心理上、思想上的本真和纯净。于是,他们就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苦心经营自己的人生梦想,进而留下一部部的旷世名作:杜甫的忧患诗、温庭筠的婉约词、王冕的无骨画、唐伯虎的桃花诗画、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封建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

读这本书,能强烈感觉到作者对文章素材的把控力,正如作者所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斟酌和考量,我在这部书里写了十三个人。这其实是一个很笨的办法,毕竟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大书,如果按照当下经济实惠的操作方式,我可以写十三部书。我却偏偏固执地将他们放在一起,让十三人像十三颗恒星一样,处于同一个历史的夜空。我为什么执意这么做呢?因为我发现了一些生命的共性。”

每个人一部大书,一个人一生的历程何其长,作者却在一篇万把字的文章中就概括完毕,这绝对是对作者在素材甄别和使用能力方面的考验。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紧紧围绕传主在科考方面的人生轨迹来展开叙述,于是一个个固执的、偏执的、实诚的人物纷纷立起来了,在作者的笔下演绎着他们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人生;于是,动荡年代的人生、妻离子散的人生、邻里倾轧的人生纷纷呈现;于是,富有人生哲理的语言令人口留余甘。

失败的人生也许令我们喟叹,不屈的灵魂却让我们敬佩。科考落榜、人生落魄对于书中这十三人来说,也许是物质拮据和人生磨难的根源,但又正是科考落榜和人生落魄,造就了他们在另一领域的成就。试想,如果他们都到达了科考的彼岸,当了大官,人生快意,后世的我们还能看到这些优秀的作品吗?或许会,但肯定是不一样的作品,肯定是不一样的情怀。正如作者徐海蛟所说:“失败和苦难本身不值得颂扬,只有一种东西有意义:面对失败和苦难时人的选择。在离乱、痛苦、反复的挫败之后,一个生命的选择才值得格外被关注和书写。”

世俗的眼光终不能勘破人生的密码,而生活的磨砺可以映照出中国文人的不屈风骨与高贵气节。也许,这就是中国精神;或许,这就是作者要告诉读者关于失败与落魄的答案。

最后,该书每章前面的那幅清丽秀逸的书法作品,与文章所传递的精神和价值观相得益彰,不仅很养眼,而且很享受。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