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走进运城考古现场感受历史遗迹的文化魅力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11-01

□见习记者 杨颖琦 文图

《帝王世纪》中,有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等记载。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在运城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遗存。

作为第三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夏时期的中国”学术研讨会的一项内容,10月28日上午,来自全国考古领域的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部分专家学者,前往运城夏县辕村遗址、夏县东下冯遗址及闻喜上郭古城遗址3处考古发掘现场进行学术考察,亲身感受运城文物考古的魅力。

实地探寻遗址遗存

东下冯遗址位于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东北部,东倚中条山,西望鸣条岗,是晋南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夏商时期大型聚落之一,是探索夏文化、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遗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夏县东下冯遗址的发掘为标志,开启了对该地区夏商时期文化面貌的系统认识和探讨。

仔细研究

该遗址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600米,分布面积约9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4米,1974年~1979年曾连续进行考古发掘,清理遗迹有灰坑、房址和城址等,出土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等。这些遗迹文物揭示了东下冯遗址自仰韶晚期至早商时期文化遗存之丰富,其中夏时期“回”字形环壕、早商时期夯土城址及大型仓储类建筑等文化遗存,集中展现了东下冯遗址夏商时期辉煌灿烂的历史场景。东下冯遗址出土的长筒罐残片,也为研究仰韶文化晚期先民储藏盐业资源提供了新线索。

当天,专家学者们走进东下冯遗址,就被眼前摆满文物的展台深深吸引。桌子上琳琅满目,整齐地摆放着晋南地区各遗址出土的陶片及被修复好的各式陶器。专家们驻足桌前,小心翼翼地拿起陶片仔细观察,并热切地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对于长期躬耕于考古领域的专家学者而言,这些出土文物碎片也许并不陌生,但每一次在遗址现场的实地观察都是弥足珍贵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秦小丽认为,运城近些年做了很多工作,新启动了很多遗址考古项目,包括芮城坡头遗址,绛县周家庄遗址、西吴壁遗址等。她也期待着,可以在晋西南地区开展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可能会为龙山文化晚期及夏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很大的突破。

让更多人走近考古

上郭古城遗址和邱家庄墓群位于闻喜县城东南约3000米处的鸣条岗东端,西邻涑水河,面积约600万平方米。上郭古城遗址出土的仰韶时期石雕蚕蛹,为古代晋南地区丝织业历史研究再添新的实物资料。这里还出土了春秋时期大量陶范,成为寻找古曲沃城最有利的实证。

考古现场

走进上郭古城遗址发掘现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在小小探方内,在一锹一铲中,他们见证了众多文物的发现出土,揭开了脚下黄土地的神秘面纱。

由于田野考古的工作量非常大,考古工作队往往会就近招聘一些村民,并对其进行一些专业培训。考古队工作人员会教授村民们发掘的基础知识,让村民们学习如何挖土、扫土、铲土、筛土,帮助其进行数据测量等。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挖出来的土并不会随意丢掉,而是被运到现场周围,以便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之后回填。久而久之,村民们也从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不仅进一步了解并爱上了考古,也更加了解、更加热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

在夏县辕村遗址,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当天下午,还会有一些市民前来参观。这一契机,正是源自近日市文物局启动的“国宝第一市 天下好运城”大型公众考古系列活动。

据悉,10月20日至12月10日,社会公众可参观夏县辕村遗址、绛县西吴壁遗址、夏县东下冯遗址、闻喜上郭古城与邱家庄墓地、芮城坡头遗址、垣曲北白鹅墓地的考古发掘工地,聆听考古专家现场讲解,观看考古发掘成果展板,近距离观摩考古揭示等,感知运城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全民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意识。

无疑,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考古现场,近距离接触考古。这不仅能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考古的重要意义,更能切身感受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地下文物的珍贵。

考古路上赓续传承

“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田野挖掘,是每一个考古人最基础也最熟悉的工作。

1926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带着对夏文化的学术设想和希冀,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夏县西阴村,走访了古代传说中尧舜禹的故都遗迹,开启了中国学者第一次独立主持的考古发掘工作,收获了代表仰韶时期文化特色的彩陶与半片蚕茧,有力地证实了晋南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区之一。李济的这一举动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独立开始的标志,也成为考古学者们探索夏文化的开始,夏县西阴遗址更是在考古人心中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在此之后,沿着李济先生开创的学术传统,一批批中国考古先贤驻足晋南这片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土地,躬身于田野,探索人类之起源,追寻中华文明之发端,求证古史之真实。

2019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开始在夏县建设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并进行本科生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工作。2020年,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正式落成启用,每年都有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的大三学生来这里进行田野实习,在实践中领略考古的魅力。今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2021级学生正在进行田野实习。

走进夏县辕村遗址,眼前的土地被划分为一个又一个大小不一的探方,身穿紫色马甲的学生们在一个个探方中忙碌着,手铲、刷子、竹签等是他们最熟悉的工作“伙伴”。

相互配合

学生们有的在探方坑底猫着腰刮面,有的在进行测量、记录数据,有的在拍照、做数据留存,大家都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不同的地层颜色代表不同年代的文化层……”这次田野实习班的班长唐诗雨,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了他们进行发掘的各项工作,“晋南地区文物资源非常丰富,在发掘过程中经常会出土一些不同年代的陶片、铜钱之类的遗存,对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极具价值。”

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学生们来说,在这里的实践学习不仅仅是进行发掘,更重要的是在发掘中学习到更多不同仪器的发掘方式及方法,将书本上的知识在土地上得到实践和验证。

他们告诉记者,日复一日地“挖土”并不会感到无聊,每一天的工作都像“开盲盒”一样充满惊喜,每次有了新发现更是喜不自胜。看着高高挂在大门墙壁上“执手铲释万年天书 透文物见千载文明”的横幅,眼前的景象让每一位来到遗址现场的人都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厚重意义。

考古是让历史不再神秘的关键,更多考古遗址的发现犹如一块块拼图的碎片,一一拼对之后,逐渐为我们还原了几千年前人们生动而细腻的生活图景。经过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发掘,彩陶器具、石陶蚕蛹等才走到我们面前,成为我们对那个遥远的历史最朴素、最惊艳的印象。而对于考古工作者而言,这些深埋于地底的器具是文明探源的实证,更是通向过往的一扇时光之门。

此次实地考察让大家更深刻地体悟到了考古的意义,考古串联起我们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探寻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构建未来。百年前的考古学者用现代科学重新打量我们的历史,试图探寻远古历史的现代叙事方式,现在的考古人也在循着考古先贤的脚步,融汇更多的前沿科技,探索更多的可能。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