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以改促转蹚新路

​——运城市以改革促转型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0-23

运城市委政研室(改革办)

我市把改革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针对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机制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促转型,向改革要动力,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标准化市场体系建设改革、开发区改革等,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激发全市转型发展动力活力。

放管服改革

营造转型良好环境

全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办事情“靠制度不靠关系”的社会氛围渐浓,“新官理旧账”的稳定预期逐渐成型。深入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全面落实“四零”服务机制、商事登记全帮办、政务服务全程办,获国家、省批准新增建设用地亩数、归集涉企行政许可信息数、企业设立网上审批当日办结率等3项工作排名全省第一。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连续开展电视问政大型活动,在全省率先实现“7×24小时不打烊”自助政务服务超市市县两级全覆盖,政务服务便民化水平显著提升,企业开办实现“0.5天、零成本”。2022年,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搭建零工市场助力务工人员灵活就业等3项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督查激励。

深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组建“7+17”驻点招商队伍,开展领导招商、以商招商、乡情招商,推动招商引资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100多名干部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都市圈驻点招商,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精品钢、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大健康等10个重点产业链和“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动态更新“产业链、技术路线、应用领域、区域分布、企业协作”5个招商图谱,招引了一大批以正威新材料产业园、建龙千亿级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清控科创等为代表的“填空型”企业、“补充型”项目。近3年来,全市共招引项目1810个,总投资10370亿元,已开工1544个、开工率85%,落地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5亿元,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改革添活力

激发产业转型动能

在工业转型上抓提质,全力推进培育“415”十大工业产业集群,打造“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迭代升级,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新产业初具规模。持续用好项目谋划库、储备库、建设库、达产达效库“四库”管理模式,滚动实施“1311”重大工程项目,严格落实市级领导“一联五”和“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布局建设了一批具有根本性、前瞻性、基础性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截至2022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18.8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171.2%,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2019年提高5.4个百分点。万荣外加剂入选全省首批十大特色专业镇。

在农业转型上抓延链,坚持“特”“优”战略,强化项目支撑,乡村资产数字化服务平台建成运营,农业生产托管改革全面推进,被国家、省政府通报表扬,在促进产业转型上取得丰硕成果。强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比重达73.1%,粮菜产量占全省五分之一,果渔产量占全省半壁江山。“2022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活动会上,“运城苹果”“临猗苹果”“万荣苹果”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别以70.34亿元、53.54亿元、36.55亿元的品牌价值成功入选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运城成为全省唯一上榜地市。现有国家精品品牌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位居全国第六、全省第一。在推进乡村产业转型综改试点中,临猗庙上乡、北辛乡入选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名单。

在文旅转型上抓融合,通过开展盐池神庙提升改造工程、关公文化产业园工程、永乐宫文化创意园建设工程、五老峰5A景区创建工程等文旅融合“双十工程”,培育壮大盬街、平常街、岚山根等文旅景区,建成黄河一号旅游公路823公里,全面塑造“游山西运城,读华夏历史”品牌形象,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出“走进河东”历史研学之旅、“文脉千年”唐诗之路研学之旅、“曲韵芳华”戏剧研学之旅等一批研学旅游产品,打造圣天湖、司马光祠等50个研学实践基地。永济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到2022年底,全市文旅市场新增主体1787家,净增长率43.69%。岚山根·运城印象被评为国家旅游休闲街区,同时和平常街被评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盐湖区平常街、永济市蒲坂古街被评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有5家文旅企业被评定为山西省文旅康养示范区创建单位,2家文化企业被评定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家文化企业被评定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强要素保障

建设标准化市场体系

全市成立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工作专班,出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总实施方案,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环境提升、行政审批制度优化、产权司法保护和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等方面加大力度,为企业孵化、成长、壮大提供要素保障。坚持用好承载产业转型、企业集聚的“十大平台”,推动市场主体集聚效应加速释放。巩固提升链长制和专业镇两类平台,聚焦精品钢、铝镁铜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等10条重点产业链,完善“链长+链主”推进机制,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立足运城农产品丰富、特色产业多样、电商氛围浓厚等优势,在网络监管平台建设运行、在线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扶持电商自主品牌等方面积极创新,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便民改革举措。

强力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打造转型发展增长极,实施“全民创富行动”“千企培育计划”,深化链长制、专业镇、乡村e镇等“十大平台”建设,实行“1+1+9”推进模式,创新“四零服务”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市场主体实现上规模、增活力、提效益。近3年来,全市累计净增市场主体28.44万户,增速超过120%、全省第一,总量实现翻番并突破51万户、全省第二,新增市场主体对GDP增长贡献率达27.9%、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52.63%,总数达到24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87.78%,总数达到907家;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7.67%,新三板挂牌民营企业18家,全省第一。

强化转型人才支撑,用好孵化器、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载体,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在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构建创新高地上迈出重大步伐。持续开展“运才兴运”行动,搭建好在外人才回报家乡、共谋发展的平台。鼓励在运高校、职校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培养转型发展和生产一线急需适用人才。实施人才引进“三个计划”,优化“引育用留”政策,探索实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柔性引才模式,成立运城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引进高素质青年人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800余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2所高校合作共建“12大基地”556个,省校合作排名全省第一。黄河金三角(运城)创新集聚区稳步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加速启动,新建创新平台3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均实现零的突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