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月亮是诗人最钟情的题材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9-29

□徐铁猊

在诗人的眼里,月亮总是最为钟情的题材,古代描写月亮的诗词多到不可胜数。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中,就有一首《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首诗以月起兴,描绘了心爱女人的姣好容貌,也写了内心在追求爱情时的焦躁心情。诗中的僚、懰、燎是形容人的容貌美好,而悄、慅、惨则是指诗人的内心不安。

月亮之所以会被诗人所钟情,是因为在天体中,月亮最为变化多端,它有盈亏圆缺,它有新残朔望,有上弦下弦,它满月如盘弯月如弓,它还有红月如血……在我们这个农业国,月亮还与历法、节令、劳作、经济、社会交往及阴阳学说等各个方面都有密切关系。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很多事,譬如庙会、集市都是按“月”举行的。在月光如洒的夜晚,有很多农活也都可以进行。

人们喜爱月亮,把很多美好的传说都寄托在它身上。关于月亮的传说起源很早,在屈原的楚辞《天问》中就有月兔之说。除了月兔,还有嫦娥、吴刚、月桂、金蟾、广寒宫……其实不单是诗人,整个民族的想象力都交集于此了。

由于对月亮的喜爱,人们给与月亮好多名字,比如玉兔、玉盘、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华、桂魄、蟾蜍、顾菟、婵娟、玉弓、玉桂、玉钩、玉镜、冰镜等。李白有一首《古朗月行》就是将月亮称作白玉盘的。用字不直说而用代字,这种情形在古诗词中是大为流行的。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对此,王国维颇不以为然,他以周邦彦词《解语花》中“桂华流瓦”为例,说境界虽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后演变成了以“家庭团圆”为主题的祭祀仪式。现存文献中,“中秋”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