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边城》中的温度与气味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9-22

□闫晗

沈从文《边城》中的乡土风光令人向往,很大部分在于传神的环境描写,沈从文善于写声音、气味、温度,让人如临其境,一寸一寸都是活的。

他写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种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皆习习作声。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已渐渐宏大。两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交替鸣叫。”太阳的温度“有了点力量”,是活的生动的,像是触摸人一般。

沈从文的眼睛简直像拍自然纪录片的微距摄像机,能捕捉到蚱蜢飞行时的动态和声音、新蝉的鸣叫声。初夏的蝉是“新蝉”,群起歌唱的声音跟盛夏有所不同。而夏日的傍晚也是带着特有的温度与气味,“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不知怎的,看到这些句子,我和翠翠一样,心中也有些淡淡的惆怅和凄凉,因为那样的乡村的夏天,是属于逝去的童年。

(《科教新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