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9-04
本报记者 王新欣
绛州澄泥砚文化园俯瞰图。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而在中国四大名砚中,绛州澄泥砚是其中唯一泥砚,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到了清代,绛州澄泥砚的传统制作技艺失传。1986年,新绛人蔺涛在父亲蔺永茂的带领下,经过近10年的摸索后,终于使绛州澄泥砚重放光彩。1994年,他们烧造的绛州澄泥砚获得“94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2006年,绛州澄泥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蔺氏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与此同时,媒体的宣传报道相继而来,绛州澄泥砚先后登上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非遗里的中国》等多个栏目以及《人民日报》、山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
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荣誉,给了蔺涛及其团队更大的信心,古中国系列、红色文化系列、“一县一砚”系列等砚台相继诞生,绛州澄泥砚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但如何将“非遗效应”转化为“非遗效益”,如何让古老的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下去,依旧考验着蔺涛及其团队。
忽如一夜春风来 金杯银杯收囊中
今年5月,灵石县王家大院,《非遗里的中国》电视节目在此拍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拿起一方绿色的砚台,爱不释手。这块砚台非常漂亮,温润如玉,雕刻精美。绿色的砚台之前只在文献中有过记载,没想到被蔺涛的儿子蔺霄麟烧制出来了。
说话间,蔺霄麟又举起一方砚台,呵了一口气,这方砚就能直接研磨了,让主持人龙洋、蔡国庆等人赞叹不已。
“儿子设计烧造出来的作品要更潮一些,观感比较好,曾有人评价我和父亲是用中国语言解读中国故事,儿子则是用世界语言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蔺涛对儿子的作品非常满意。
一方砚台,凝聚的是三代人的心血。
选泥、采泥、澄清、过滤、陈腐、做坯、阴干、雕刻、打磨、烧制、精修,十余道工序,历时近1年,成品率却只有30%左右。这让许多初学者望而却步,然而蔺氏祖孙三人,却为了这份技艺的传承,坚守了30多年。这样的坚守,也为他们及其团队带来了诸多的荣誉——
2019年12月,时任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巡馆第四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时指出,珐华器、推光漆、绛州澄泥砚是当之无愧的“山西三宝”。
2015年5月,蔺涛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9年3月,被授予“轻工大国工匠”称号;2021年12月,获评2020“三晋工匠”年度人物;2022年8月,被评为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今年1月,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行业领军人物”,拿到了该行业天花板级的荣誉。
今年2月,蔺霄麟被评为“2022年度文房四宝行业青年之星”,6月荣获“2018—2022年度山西省工艺美术行业优秀从业人员”荣誉称号,8月被授予“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山西省陶瓷新秀奖”荣誉称号。
今年2月,蔺涛徒弟张迎利、蔺麦玲等人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全国澄泥砚雕刻技术能手”称号,聂俊辉被授予“全国文房四宝行业技术能手”称号;8月,蔺涛徒弟、绛州澄泥砚研制所高级工艺师范友良荣获“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目前,绛州澄泥砚研制所40多人的团队中,有1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两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名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3名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不光如此,绛州澄泥砚也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山西电视台等媒体争相报道。2020年10月,央视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专门为绛州澄泥砚录制了两期节目;今年,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栏目再次找到了他们……
蔺涛与蔺永茂让绛州澄泥砚重放光彩,让一方砚台继续讲好中国故事;蔺霄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让绛州澄泥砚有了现代的表达;徒弟们也争相追赶,做好传承与守护。一路走来,他们荣誉等身,却从未停歇。
女主播在直播销售绛州澄泥砚。
路漫漫其修远兮 蔺氏上下去求索
有了这一系列的荣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绛州澄泥砚,它的名声越来越大。行业的推崇、媒体的报道、书法爱好者的探寻,一拨又一拨的人纷至沓来,也为澄泥砚带来了相应的市场效益。
“我们用10年的时间,设计、烧造出的‘一县一砚’系列,覆盖了山西省的117个县,每一方砚台都涵盖了所在县的文化特质。”蔺涛介绍说,“譬如永济市的‘鹳雀楼’等等,让人有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市场反响特别好,总是卖断货。”
质地细腻、呵气生津,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中国四大名砚中,端砚、歙砚、洮砚均为石制品,唯有绛州澄泥砚属于陶制品但又高于陶制品。
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技艺,与其制作原料和工序分不开。制作绛州澄泥砚的泥土来自汾河两岸,但不是所有的泥都能用,只有经得起风浪的细腻河泥才可以,所以要不断地选泥、采泥。泥采回来后要澄清、过滤,只有那些可以穿透毫米级空隙的泥才能进入下一环节。而随后的“陈腐”工序,至少需要经过6个月时间……
物以稀为贵。严苛的原料选取、繁复的程序,颇费人工,加之较低的商品率,导致了绛州澄泥砚较高的成本,因而绛州澄泥砚的市场并没有完全打开,效益也并没有达到预期。
“说来有些惭愧,总觉得有负盛名。虽然一些系列的砚台很受市场欢迎,但总体来看,没有达到期望值。”蔺涛的话语中透出些许无奈。
“不过文化事业嘛,要慢慢来。”多年来,蔺涛自主研发了数十个系列产品。除了“一县一砚”外,他还从当地历史故事中寻找灵感,创作了嫘祖养蚕砚、舜吟南风砚等古中国系列砚;为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设计了100方造型各异的荷塘月色砚;为弘扬革命文化和时代精神,制作了红色革命圣地主题、廉政主题等红色系列砚。
在蔺涛看来,虽然前路漫漫,但只要团队潜心钻研,就一定会越来越好。“一定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有了人才资源,这项非遗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蔺涛用心培养学徒、组建团队。
41岁的张迎利就是其团队中的一员。张迎利18岁拿起雕刻刀,从事砚雕已有23年。“我在这里的时间要比在家多得多,因为在这里,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雕刻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内心非常平静,还能感受到古老非遗带来的魅力。”张迎利的话语中充满力量。
蔺涛的徒弟当中,大多学历不高,但凭着这门手艺,他们不仅能够养家糊口,还拿到了许多行业里的荣誉,这大大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也让他们有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为了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蔺涛定期选派业务骨干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进行学习深造。“哪怕去了学到的只是一句话,对他们来说也是有意义的。”蔺涛直言。
蔺涛的众多徒弟当中,也包括蔺霄麟。留学归来的蔺霄麟,运用自己父辈传授的经验以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大胆创新,采取调整窑温等方法,使绛州澄泥砚的颜色从原来的3种增加到8种,并在设计上注入了更多的青春元素,烧造出多种受年轻人喜爱的“时尚砚台”。
“这组作品叫作‘星辰大海’,设计运用的水纹元素代表大海和波涛汹涌的梦想,星辰采用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轮回旋转的设计,寓意在追梦拼搏的同时,要记得那个陪伴在你身旁的他(她)。”张迎利对蔺霄麟的作品很是欣赏。
今年上半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十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星辰大海系列,以及蔺霄麟设计的云水、才子、玲珑、福兔迎春等其他系列砚台大受欢迎,现场售出200余块。
技术工人在精心修饰绛州澄泥砚。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商”海
“这款是玲珑系列的,造型比较简洁,以圆形和方形为主……”走进绛州澄泥砚文化艺术园,主播杨智琪正在为直播间的观众讲解手中的砚台。
开网店、做直播,是蔺霄麟提出来的。今年33岁的他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通过网店、直播等,让绛州澄泥砚走入更多年轻人的视野。“他开直播已经有两年了,组建了一个9人的团队,做得相当不错,很多指标在同行业的网店中位居榜首,为绛州澄泥砚打开了网络市场。”蔺涛对儿子的做法非常支持。
虽然目前的砚台市场还不是很大,但市场已经在逐步打开,市场认可度也在逐渐上升,蔺涛对此并不是很担心。
“对我们来说,更大的困扰,一是侵权问题,二是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蔺涛坦言道,“市场上的‘逆淘汰’,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许多企业盗用我们的作品图片,打着我们的招牌吸引顾客,给我们造成很大的损失。”
侵权等乱象是困扰诸多文旅企业的大难题,但即便如此,蔺涛认为,在清除障碍的同时,还要继续前行。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目前,绛州澄泥砚文化园一期已经竣工,二期马上建设完成,我们计划申报3A级旅游景区。”绛州澄泥砚文化园项目,是蔺涛对未来的第一个展望。
该园区占地面积约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园林面积15000平方米。园区具备多项功能,既是绛州澄泥砚等各种非遗项目和特色文化的展销窗口,也是以国家级非遗为龙头、带动其他非遗项目共同面对游客的产业园区,还可以免费举办书画文化展览交流的沙龙,并可作为非遗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学习基地和文化创意基地。
走进园内,可以看到绛州澄泥砚、云雕、木版年画、石雕、玉雕、宫灯、面花等20余种非遗技艺项目的展示与销售。为让众多的非遗文化企业进驻园区,新绛县因势利导,指导绛州石雕、绛州木版年画等多家非遗文化企业入驻,使之成为“新绛传统非遗文化中小微企业文化双创基地”和“新绛县传统非遗文化研学基地”。
此外,政府还拿出专项资金,对入驻的中小企业给予专门奖励,在园区组织开展了非遗+文旅、非遗+会展、非遗+教育、非遗+文创、非遗+电商等活动,通过文旅融合、抱团发展,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形成集聚优势。
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绛州澄泥砚文化园目前已经入驻30余家传统非遗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户等,已经成为集文化交流、非遗展演、艺术展示、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产业集群园区,实现了由“观光游”到“文化深度游”的转变。
蔺涛对未来的第二个展望,是加强关于绛州澄泥砚的研学交流。记者看到,在绛州澄泥砚文化园,蔺霄麟专门开辟出一间研学教室;在直播间里,许多学生烧造出的小砚台也同样受到观众的喜爱。
“除了吸引学生来绛州澄泥砚文化园进行研学外,我们还计划推出一个专门的生产线,针对学生这个群体,烧造出一些适合他们的小砚台。”蔺涛神采奕奕。
与此同时,蔺涛还提出了“非遗技艺进校园”的建议。他希望搭建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分期分批在高职院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将非遗作为专业学科,让在校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建立非遗理论和研学体系。
“未来,我们将为高校师生研学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好的条件,也期待通过跨界合作带来更多的创新活力,将绛州澄泥砚打造成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蔺涛说。
除此之外,蔺涛还希望企业能够上市,力争做到专、精、强,“山西目前还没有一家非遗文化企业上市,我们就想蹚出一条新路来。”蔺涛说道。
千年非遗,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既要能“走得出深闺”,也要能“跟得上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传统非遗企业在奋力奔跑、逆风飞翔。
本组摄影记者 常 奇 摄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