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8-04
□智慧 赵腾宇
甗(yǎn)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开始为陶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蒸锅”,往往体型庞大。到了商代晚期,青铜甗逐渐增多,多用兽面纹装饰,还有很多是甑(zèng)鬲(lì)合铸而成,将上下两部分连为一体,造型奇特。
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代还出现了联体甗,也就是将若干个甗的下部合铸在一起,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的三联甗便是这样一件独特的青铜礼器。到春秋战国时,甗的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除了实用,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甗还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种类很多,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出的陶器中,有一种名为陶甗的器物,是一种古代先民的盛食器。从造型上看,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与甑类似,底部有一些小孔,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的器型像鬲,有三只像袋子一样的高足,用以煮水。简单来说,用火把高足里的水烧开,水蒸气上升,就可以把放在甑里的食物蒸熟。
(《洛阳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