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8-04
□石宜安
“宿妆隐笑纱窗隔”是唐代词人温庭筠《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的诗句,“射生宫女宿红妆”是唐代诗人王建《宫词》的诗句,其中均提到了“宿妆”,可见唐代女子带妆睡觉是很普遍的事。
中国古代的化妆习惯可追溯到商朝末期,当时已有了美容品“燕支”,即今日的腮红。当时,燕支是以燕地产的红蓝花叶为原料,捣成汁、凝作脂,用以饰面,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除了红蓝花外,制作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芳木等。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脂粉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这种由胭脂和猪油调成的油胭脂还被医家当作药物使用。
在古代,口红也是妆扮的重要物品,当时被称作口脂,是用动物油脂和蜂蜡制成,一般是将丁香、藿香等中药浸泡在酒中,再隔水蒸制,使酒气散出,保留药性和香气,继而加入动物油脂、蜂蜡和紫铆这样的天然染色剂制成。丁香和藿香是芳香醒脾中药,在芳香护唇的同时,还有醒脾和胃的作用。
除了胭脂、口脂,化妆还需要画眉的黛粉。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需先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汉代就已在使用了。还有一种螺子黛,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产于波斯国,是一种已加工成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蘸水即可。因其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也被称为“石墨”“画眉墨”。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但螺子黛的价格较为昂贵,因此人们化妆后一般不会轻易卸掉。可以说,因古代的脂粉、画眉墨比较昂贵,宿妆不只是为了美,频繁卸妆和化妆比较浪费银两,“睡起补残眉”既省钱也省事。
事实上,古代化妆品的制作一直是比较粗糙的,有些还有毒副作用,比如“粉底”。早在殷商时期,古人就开始烧制“铅白”,也是最早的散粉,“洗尽铅华”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即洗去脸上涂抹的铅粉。其中含有铅,使用久了会慢性中毒,但即使如此,为了“美白”,当时的人们也照用不误。
随着科技进步,科学家们对人体衰老的原因做出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女性也越来越重视科学保养,化妆品越来越安全了。时至今日,人们也认识到化妆品大都是化工原料合成,所含铅、汞等重金属不会超标,但睡前不卸妆是万万不行的,“宿妆”早已成为过去式。
(《贵州健康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