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用诗情画意 描摹黄河浩瀚

——2023年“从源头到大海”诗歌之旅:杯酒敬黄河主题研讨会发言摘要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7-24

记者 孙芸苓 见习记者 杨颖琦 实习生 陈柯邑

7月19日、20日,由中国作协《诗刊》社、山西省作家协会、泸州市人民政府、运城市委宣传部、临汾市委宣传部、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2023年“从源头到大海”诗歌之旅:杯酒敬黄河活动走进运城,探寻运城厚重文脉,挖掘河东诗歌文化。

50余名全国著名作家、诗人、画家组成的采风团,深入我市鹳雀楼、普救寺、蒲津渡遗址等处,领略河东大地的秀丽山川。

其间,采风团就如何传承和宣传好黄河文化召开主题研讨会。与会嘉宾围绕山西地域文化、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与交流。他们先后表示,将从文学与绘画的视角与历史对话,倾听时代脉搏,创作出更多的高质量文学作品。

今按照发言顺序刊发部分专家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山西省作协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罗向东:

从古至今,书写黄河、赞美黄河、讴歌黄河的文章、诗画作品数不胜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养育了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更孕育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从源头到大海”诗歌之旅来到黄河腹地,开启了对历史文化的探寻与感悟,对新时代、新发展、新面貌进行讴歌与赞颂,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景仰与升华,是一次朝圣之旅、致敬之旅。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

运城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十分丰富。普救寺、蒲津渡遗址的黄河大铁牛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关公文化在全世界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值得让更多的人来此感受。运城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坐落在这里的鹳雀楼可以说是每个诗人的向往之地,站在鹳雀楼上眺望黄河,体会黄河入海流的壮丽景观,品读楼中的名人墨迹,对我们了解黄河文明是非常有意义的。

•山西省文联主席、山西大学教授葛水平: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尤其是运城,我们能在这里找到几乎每个时代的印记。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种文明的代表。只有充分认识了河流文明,才能进一步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代中的人物都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和诗人在场。

•山西省作协原党组书记、主席,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杜学文:

自古以来,不同时代的诗人书写黄河,这些诗歌表现了以黄河为地域的中国生活,写尽了黄河母亲的大气磅礴,体现了中国诗歌丰富卓越的想象力。作为新时代诗人,我们有责任用诗意情怀、用沉于生活的思考,来回答黄河的赐予,回答黄河对时代的厚望。

•山西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金汝平:

以酒与诗歌的渊源来说,黄河、酒和李白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诗人,看见了黄河与诗,必然会想到我们中国诗歌史上光芒万丈的诗人李白,他神奇地把酒和诗融为一体。他的诗也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我们民族的一条精神之河,奔流不息。

•四川省眉山市作协副主席许岚:

任岁月怎样星移斗转,历史怎样更新轨迹,流向怎样曲折蜿蜒,黄河母亲,她的内心依然如此青绿澄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真挚的诗意赞颂黄河母亲,抒写她的身姿,抒写她的故事,抒写她的生生不息,抒写心中对她最真挚美好的情感。

•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研究院副院长、海南省美协副主席王锐:

当下的艺术应该是多种艺术的融合体。因为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世界。黄河流域文化深厚,能够给创作提供优渥的养分。在历史上围绕着黄河诞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希望画家和诗人朋友们,通过这次活动能有更多的精神碰撞,创作出一些体现东方美学艺术追求的好作品。

•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研究院副秘书长、研究员,中国作协会员黄胜: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推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和画家是天然的朋友,优美的诗篇其实就是一幅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其精神已深深地融入到了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我们要用画笔挥写新时代的黄河,让诗情和画意同行,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复兴中的强音和重彩。

•四川省泸州市作协副主席涂拥:

我用自己创作的一首诗歌《我有一瓶黄河水》,讲述与黄河的渊源。“没有想到,这瓶从壶口带回的黄河水,在光阴中开始清澈透明,不亚于一瓶纯净水,我见过它澎湃……”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已经深深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千百年的黄河文化积淀,以及近年来黄河沿线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为我们的诗文创作提供了丰富源泉。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山西文学》特聘编辑张二棍:

黄河与世界其他大河的区别在于,黄河不只是一条文明的河流,更是一条立体的文化的河流。从古到今那么多诗人歌颂黄河,是因为黄河不仅有风、雅、颂的一面,还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面。

•芮城县文联原副主席郭昊英:

我在黄河边长大,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想告诉大家,这里充满了乡土情怀。在多年的写作中,黄河与黄河孩子的记忆是我永恒的主题。我的作品已经深深打上了黄河孩子的烙印,我要用自己的笔讲述好黄河的故事,书写好对黄河的爱。

•山西省作协诗歌委员会运城分会主任、河津市作协副主席无哲:

作为新时代诗人,我们有太多的责任,用敬仰,用诗意情怀,用沉于生活的思考,来回答黄河的赐予,回答黄河对时代的厚望。诗歌写作是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性,我们要用诗人的敏感笔触,讲述黄河文化的象征意义、精神意义及归属意义。

•诗人薛振海:

我人生中四次看见黄河,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黄河是具有生命力的,象征着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看黄河永远义无反顾奔向远方,奔向未知的渴望,这时,我便感受到乡愁和小我好像并不重要,大我才是最终的精神归宿。

•北京电影学院教师李啸洋: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黄河文明的美学色彩,它不像长江或清水河一样是美好、庄重的,它是直白的、壮阔的,充满了地气。黄河边上,有一箱子又一箱子的民谣、诗歌、信天游,有一大车又一大车的俚语、故事与传说。黄河将咆哮洒给了人间,将美学留给了文人。最终,黄河以泥沙俱下的力量,以水力的倾泻,换来滔滔不绝的诗意与波浪。

•中国作协《诗刊》社主编李少君:

纵观历史,诗歌永远引领着时代的风尚。如今,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从诗歌开始。我们来到黄河,来到中国诗歌的源头,是向传统致敬,我们更要思考中国诗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肩负新时代文化使命,开创新时代中国诗歌的新局面!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