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7-20
预防:接种疫苗是关键
管理传染源。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乙肝、丙肝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具、剃须刀、注射器等,禁止献血、捐献器官和捐献精子等。
切断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传播,通过消化道传染。要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食具消毒等,防止“病从口入”。乙肝、丙肝、丁肝主要经血液传播(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当前,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已成为重要的传播途径,如修足、文身、扎耳环孔、注射等,所以要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取血针和针灸针等针具)。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器具应严格消毒。避免不洁性接触。
保护易感人群。甲肝、乙肝、戊肝已有疫苗预防,特别是戊肝疫苗,我国的研究走在世界最先进水平,因丙肝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目前没有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并在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乙肝疫苗,可以明显降低母婴传播的发生率。
诊断:主动检测是前提
如何早期发现肝炎,主动检测是前提。曲型的急性黄疽型肝炎患者,多有乏力、厌油、尿黄等症状,生活中不难发现。大多数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隐匿,因此有肝炎家族史、静脉药瘾史、不洁性接触史、输血史等高危人群,应主动到医院检测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检查。另外,除了鼓励主动筛查之外,在医疗机构中开展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的乙肝、丙肝筛查项目,将有效发现潜在患者。
治疗:及时规范是上策
一般情况下,甲肝、戊肝等急性肝炎,通过隔离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丙肝绝大多数患者抗病毒治疗后,也可以临床治愈。随着乙肝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乙肝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也大幅提高。
慢性乙肝患者必须坚持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现有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不能彻底清除肝细胞核内的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模板(cccDNA),因此长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复发。要根据患者目前的疾病情况选择适合的抗病毒药物,在抗病毒治疗中,要定期随访和检测,观察疗效。
丙肝进入直接抗病毒药物的泛基因型时代。丙肝从过去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已经发展到直接抗病毒药物的泛基因型时代,不仅提高了慢性丙肝治愈率,缩短了疗程,还降低了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2020年开始,有3种治疗丙肝的直接抗病毒药物进入医保目录,价格平均降幅高达85%。
病毒性肝炎并不可怕,要正确认识、科学预防。得了肝炎后,千万不要惊慌,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禁酒,定期随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规范治疗”,就能大大减少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肝衰竭的发生。
1.一起工作、用餐会传染乙肝、丙肝吗?
答:乙肝、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在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和丙肝病毒。
2.乙肝为何要长期规范地抗病毒治疗?
答:现有的乙肝抗病毒药物,虽然可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但不能直接抑制cccDNA的转录,肝细胞核内的cccDNA无法清除,停药后复发率高(cccDNA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模板)。
3.得了肝炎是不是就没得治了?
答:得了肝炎并不可怕,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可防、可控。及时规范治疗,可以大大减少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以及肝衰竭的发生。
4.肝炎治愈还会“复发”吗?
答:丙肝临床治愈后复发者少见,一般复发多发生在抗病毒治疗结束后12周或24周内。乙肝抗病毒治疗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即使达到临床治愈,也需要定期随访,防止乙肝病毒再激活。
5.转氨酶升高就是得了肝炎?
答:转氨酶升高不一定都是得了肝炎,人体骨骼肌、心肌细胞、肾脏等组织也含有一定数量的转氨酶,因此剧烈运动、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均可引起转氨酶升高。另外,一些胆道疾病也会引起转氨酶升高。
6.需要终身服用乙肝抗病毒药物吗?
答:这里指的是核苷(酸)类似物。慢性乙肝患者根据治疗前乙肝病毒e抗原是否阳性,制定了不同的停药标准,但是延长疗程可以减少复发。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在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替代前,不主张停药。
7.肝硬化可逆吗?
答:过去的观点肝硬化假小叶形成后无法逆转。目前,众多临床数据提供了肝硬化可逆转的证据,乙肝肝硬化无论是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经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能够肝硬化逆转,可显著改善食管静脉曲张,甚至门静脉高压逆转。
8.感染乙肝病毒的妈妈可以生出健康宝宝吗?
答:当然可以。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怀孕后评估病情并随访,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是否抗病毒治疗,什么时机抗病毒治疗,选择何种药物。②分娩时,应尽量避免羊膜腔穿刺,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亲血液的机会。③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并在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乙肝疫苗。
9.感染乙肝病毒的妈妈可以母乳喂养吗?
答:如果母亲未服用抗病毒药物,新生儿接受规范的联合免疫后,鼓励母乳喂养。为预防母婴传播而服用抗病毒药物者,分娩后停药,停药后即可母乳喂养。有研究表明,替诺福韦在乳汁中药物含量很低,毒性有限,可以母乳喂养,但需要和患者充分沟通。 (文隆)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