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7-15
新华社记者 朱 悦
7月13日,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石庙镇一处“滨滨学堂”,一位公益讲师教孩子们防溺水安全知识。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步入7月,全国各地中小学生陆续迎来暑假生活的同时,多地因暴雨天气频发也进入汛期。记者近日采访黑龙江省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就中小学生如何过一个快乐安全的假期、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等问题,为暑期的中小学生提供安全防汛指南。
首先要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
哈尔滨市教育局建议,各学校要加强暑假安全教育,通过学校电子屏、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全面开展防溺水等安全教育。
要牢记“六不准”: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其次要学会溺水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哈尔滨市公安局平房分局防汛指挥部指挥长苗建茁介绍,关于溺水,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
误区一:人一旦溺水,一定会扑腾并大声呼救,附近若有人则很容易获救。
事实上,溺水大多悄然发生。溺水时吸入空气是第一需求。当人的口鼻在慌乱中短暂浮出水面,本能地只会全力吸气,此时会有大量的水呛入气管,根本来不及发声。
误区二:只要会游泳,溺水概率很低。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溺亡者都会游泳。大部分初学者在静水的所学,根本不足以应对自然水域的各种复杂情况。
误区三:只要水面平静,下水就不会有危险。
事实上,自然水域水面下的暗流、暗礁、水草、沟壑等,都可能对人造成生命危险。
哈尔滨市公安局平房分局平新街派出所民警于永迪介绍,万一溺水,要懂得科学自救。淹溺进程很快,若抢救不及时,一般4分钟至6分钟即可死亡。要保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而手脚乱蹬、拼命挣扎,会使身体下沉更快。
要仰泳露鼻。屏住呼吸,放松肢体,尽可能保持头向后仰、面部向上的仰泳体位,使口鼻露出水面,有节奏、缓慢地一吸一呼。要深吸浅呼,吸气要深,呼气要浅。
第三要学会科学应对暴雨、冰雹等天气。
哈尔滨市第一二五中学校政教处主任尹相涛介绍,暴雨天,要注意添加衣物,减少室外活动。下冰雹时,应在室内躲避,如在室外,应用雨具或其他代用品保护头部,并尽快转移到室内,避免砸伤。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应避免渡河,防止被山洪冲走。暴雨过后,不要靠近危险的房屋、墙体、坑塘等。
雷电交加时,如果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应尽量寻找低凹地藏身,或立即下蹲、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如果手中有导电的物体,要迅速抛到远处,千万不要拿着这些物品在旷野中奔跑,否则会成为雷击的目标。
(新华社哈尔滨7月14日电)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