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6-26
□宋元明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其命名反映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这套独特体系客观地反映了中原地区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古老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
黄河流域是早期中华农业的主要发源地,这里分布着大面积的黄土。黄土颗粒细腻,质地松软,富含矿物养分,十分利于耕作。但是这一地区冬春季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风沙肆虐,不利于春播作物的发芽和生长。为了节水保墒,克服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中国北方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整套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奠定了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既然要精耕细作,先民们自然会关注光照、温度、土壤、水分、养分这五大要素。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如约而至的四季轮换,让“二至二分”和“四立”的气候特征鲜明展现。中国先民很早就注意到了季节变化与太阳照射的关系,将“不违农时”作为务农原则的重中之重。为有效掌握农时,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形成了各种农时系统。二十四节气因为符合自然节律,顺应历法发展,也就从中脱颖而出,并得以发扬光大。
二十四节气在农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耕作方便,中国人在农事活动中将二十四节气的循环起点定为立春。立春之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象征着农作物开始蓬勃生长。除去立春,雨水、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等都是直接与春种夏收相关的重要节气,是农事活动中的风向标。西汉著名农书《氾胜之书》就首次记载了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书中现存内容涉及13种主要农作物,其中7种作物的播种和收获都与节气密切相关。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农事·授时》中附有《授时之图》,图中共有7层圆圈,其中第五层即为二十四节气、十二月份,而第六层和第七层则为七十二候和农事,可见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全年农事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除了高置庙堂之上的农学著作,位处江湖之远的农家谚语中也有很多与节气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春分无雨划耕田,春分有雨是丰年”“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清明要晴,谷雨要淋”等。这些朗朗上口的谚语正是二十四节气与农事安排如影随形的典型例证。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古代农民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便可以不违农时地完成农事工作。
(《北京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