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也有“儿童节”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6-01

□邢虹

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又到了,这一天,孩子们以各种方式欢度自己的节日。你可知道,古代孩童过不过儿童节呢?让我们跟着专家的解读,一起走进上下五千年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去看看古代“儿童节”。

▲清乾陵时期的粉彩婴戏瓶 (资料图)

●“我们的节日”都可以当成儿童节

“古代并没有专门叫做‘儿童节’的节日,但是,很多传统节日,都可以看做孩子们的节日。”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介绍,回顾“我们的节日”,至少有四五个节日,都可以算是古代“儿童节”。

第一个古代“儿童节”可以追溯到正月初七。民间传说中,女娲娘娘在正月初七造人,所以被称为“人日”,这一天也被看做“主小人儿”。“小人儿”也就是孩童们,在这天他们随便怎么闹腾,怎么玩,百无禁忌,所以,这一天也可算是古代“儿童节”了。

三月初三是上巳节,看起来和孩子们没多大关系,但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过得可开心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的记载,描述了古代过上巳节的场景,在庆祝节日的人群中,“童子”占的比重可不小。“过上巳节,孩子们的主题就是春游,专属他们的过节方式有踏青、玩水、野炊、捕蝴蝶、放风筝等,十分欢快热闹。”赵翌说。

到了五月初五端午节,古代的孩子们又迎来了愉快玩耍的节日。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最开心和活跃的还是孩子们。尤为特别的是,有的人家有“躲午”之俗。民俗专家陶思炎介绍:“古代有的人家会在节前把小儿送到外婆家去,不留在自己家中,待节后再把他接回来,以躲过‘毒日’。这其实是对远古用隔离的方式躲避瘟疫的民俗记忆。”

古代“儿童节”可以四季都过,到了秋天,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孩子们愉快享受的节日。大人们走亲访友,祭天拜月,忙前忙后,古代孩子有月饼吃,还可以和其他小伙伴结伴在月光下追逐玩耍,一个个快乐又开怀。

●古代纹饰中孩子们的生活

古代儿童具体玩些什么?从流传至今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从晋代开始,儿童形象就已被纳入绘画、陶瓷制品、家具等题材中。婴戏纹,又被称为儿戏纹或童戏纹,更是成了最为常见的传统纹样之一。婴戏纹以孩童戏耍为题材,充满童趣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赵翌说,尤其是明清两代彩瓷的婴戏纹,从最初的一两个孩童玩耍发展到百子嬉戏,做到了千人千面、神态各异。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有一件清乾陵时期的粉彩婴戏瓶,表现了一群眉清目秀、雪白粉嫩的小童敲锣打鼓、燃放爆竹的节庆嬉戏景象。该瓶口、足边描饰金釉,瓶内壁施绿釉,瓶底绿釉上蓝料彩双方栏内书署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一件明代黑漆百宝嵌婴戏图立柜,画了数十个孩子,画面生动,色调丰富,通体髹黑漆地,在黑漆地上以各种料石镶嵌图案,工艺精巧,在现存明代漆家具中罕见。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青花婴戏纹碗,画了20个婴儿游戏于庭园中,姿态各异。

“古代工匠在瓷器上所描绘的婴戏纹都是婴孩参与传统节日习俗、日常娱乐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的场景。把无忧无虑的婴孩作为载体,表达了对吉祥福瑞生活的祝愿。放鞭炮、放风筝、荡秋千、斗草、游龙舟、骑竹马、木偶戏……这些题材的婴戏纹不仅具有民俗意义且寓意深远。”赵翌说,比如孩子放风筝,寓意放出晦气,迎来好运;孩童坐在麒麟背上,称为“麒麟送子”,寓意早得贵子。

●这些大文豪都为孩子们写过诗

古代还有很多妙趣横生的儿童诗词,不少出自鼎鼎有名的大家之手。在这些诗词里环游,仿佛坐上了“时光机”,穿越到过去。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这首《池上》,有景色、有行动、有心理刻画,让一个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小娃娃形象,跃然纸上。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清平乐·村居》,把孩子们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你可能猜不到,这首词,竟然出自豪放派代表人物、宋代大词人辛弃疾之手。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到“最喜小儿亡赖”,再“坚硬”的人,心底也有柔软的一面。

另一位宋代大文豪苏轼,也在《守岁》中描述过孩子们欢乐过大年的场景。“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金陵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