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山西人的节俭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4-27

■毕星星

作为一个山西人,外出遇到朋友,经常听到戏说山西人的节俭吝啬。我开始也没太在意。哪里人是铺张浪费、奢靡豪华的呢?大家都差不多吧。

有这么一个故事,叫作“九毛九”,在山西一些相邻的省份流传,每当朋友聚会,如果有山西人在场,时常有朋友兴致勃勃说起这个笑话。这时,在场的山西人就有些尴尬。

山西陕西中间有黄河阻隔,早年都是木船摆渡。大木船不可能一直开到岸边,一般停在深水处。这一段浅水怎么办?客人要上船过河,有背河的,蹚水把你背上船。背河当然要收钱。山西人舍不得出钱,一再和背河人讨价还价。最后背河人降价到一块,山西人还是不肯。于是这个山西人自己下河蹚水。不料一脚踏进水去,跌进了深坑,立刻水淹没顶。背河的大喊,要不要背?山西人挣扎着扑腾着,一边还伸出一只手举过头顶,食指弯钩比画成一个“9”字形讨价还价,“九毛九!九毛九行不行?”这个当然是笑话段子,嘲讽山西人的吝啬,舍命不舍财,我在北方好几个省份听到过。

我作为一个山西人,当然不服气。可是这么多地方,各地都有这样说的,也让我思考,是不是这样?直到今年我在研究山西早期历史时,看到了许多关于山西民俗的记载,我心里有些想通了。

清代《平阳府志》专开风俗一章,这样记载——

古者輶轩之徒,采列国之风谣,以贡于天子。盖民俗之美恶,政治之得失,系之矣。唐俭、魏思咏于诗,杂见于记传。迁史谓尧舜之地,风教固殊,非无微也。守土以来,于今四载,行部者数矣。所至皆查其车服器用,以观其好尚,何乃今异于古所云也。岂事变使然。或亦所以率之者,非与夫矫末俗而返之淳类,非一切禁令之所能为。《书》曰:“尔维风,下民维草。”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噫!此可以治本已,做风俗志。

其他典籍还有各县县志,关于河东地区自古以来的民风,多有记载——

《左传》:季札观乐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王也。”

《史记》:太史公曰:参为晋星,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又曰:水深土厚,性多刚直,好气任侠,当全晋之时,故已知其剽悍矣。

《隋志》:人物殷阜,不甚技巧,其于三圣遗风,尚未澌灭。

《隋书》:唐风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焉,魏风其地狭隘,民俗俭啬,盖有圣贤之遗风焉,诗传河东地少沃多瘠,是以伤于俭啬。其俗刚强,亦风气使然。

《晋问》:平阳,尧之所理也,有茅茨采椽土型之度,故其人至于今俭啬,有温恭克让之德,故其人至于今善让,有师锡佥曰:畴咨之道,故其人至于今好谋而深。有百兽率舞,凤凰来仪,于变时雍之美,故其人至于今和而不怒。有昌言敬戒之训,故其人至于今忧思而畏祸,有无为、不言、垂衣裳之化,故其人至于今恬以愉,此尧之遗风也。吴子曰:“美矣,善哉!其蔑有加矣。夫俭则人用足而不淫,让则尊分而进善;其道不关,谋则通于远而周于事;和则人之质;戒则义之实;恬以愉则安而久于其道也,至乎哉!”

《朱子论》:太行山之高,处平阳晋州、蒲坂山之尽头,尧舜所以都其地,硗瘠人民朴陋俭啬,惟尧舜能都之。后世太侈,不能都也。

《河中志》:虞夏迹之所经行,夷、齐清风之所渐染,宜乎有熏,而善者陶而化者。

《赵孟頫序》:民淳而事简,有虞氏之风存焉。

《解梁志》:境接古虞、芮之国,习俗崇礼让之风。

《大清一统志·绛州》:余人性刚悍然,勤稼穑,好蓄积。

《大清一统志·霍州》:所在其民勤且俭犹有遗风焉。

《郡志·隰州》:民性质直,劲勇能守,而鲜乱。年多庞眉之老。

《大清一统志》:吉隰之地多山,其人性质朴信实。

《旧志吉州》:男务耕农,不事商贾,妇事蚕而不能纺织,婚姻死葬,邻保相助。

《平阳志》:人好力田喜雨苦旱。居不近市,女不向衢,士民有分,男女无杂。勇于纳赋,取于游食。

《解州志》:解俗,奉上急公,竭力完正,供独先士,夫敬谨而廉节,耻投刺干谒,曾无挠长吏权者,称敦厚易治。

《山西通志·岳阳》:人民性质而朴素,才用节俭而不侈,文物解尚,商贾不通。

《文献通考》:晋魏以来,文学盛兴,闾里之间,习于程法。

《平阳府志·绛县》:民勤生业,尚义好俭。

《猗氏志》:猗土瘠,民贫不商不贾,秀者为士,朴者为农,士虽嗜学不废耕耘,农急正供难赡妇子,赖天时以食地力,瞿瞿蹶蹶,终止岁靡宁,即欲不俭,孰与为奢乎。特患无暇治礼,何患不中礼乎。

《河津志》:河津水深土厚,俗尚勤朴,事农亩,无贸易,因贫就简,尚有朴风。士大夫才学气节,俱以王、薛为宗,境鲜游惰之民,邑多贞节之妇。闺门严肃,翁妇避嫌。男不纳赘,女不招婿。不闲游,宅肆不相通,男女不贸易,此其尚者,但书沿尚鬼未改殷俗。婚姻论财,弗恤怨旷。政者之所当亟挽也。

《夏县志》:淳朴而俭,力稼穑,知读书,故房希文学记曰,民皆向善而服勤,守俭而知义,有大禹之遗风。

《安邑志》:安邑质直无谲险,百姓淳朴,畏公尽力南亩,四乡妇女,织纴亦勤,惟是邑濒鹾海而阛之,夫率趋于利。

《浮山志》:俗尚节俭,不事商贾,男耕女织,各执其功,重婚丧,惜廉耻,以官法不及为荣,以家事不治为辱,比闾亲睦,有无相须,交际往来,一秉古风。

《垣曲志》:垣民醇厚,男勤耕,女勤织,大都垣为虞舜、商汤渐磨旧地,其崇节俭,敦孝友,厚葬祭,敬神明,急贡赋,恶淫风,畏刑辟,不谙商贾,不事华靡,耕读、渔樵,治生,衣服,器皿皆朴。其乡之长老,尤多厚重,谨饬仕进,亦砥砺名节,妇人则修女事,慎内闲洵,有古之遗风焉。

《闻喜志》:闻喜俗,多结义士,夫不以官宦骄人,男耕女织,质朴之风悠然近古。

《翼城志》:翼水土深厚,故其俗朴质,地多刚壤,故其民武悍。有先王克俭之遗风,故其习纤啬然,纤啬在嗜利,嗜利必机巧生,机巧生必厚藏,厚藏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矣。任侠故多慷慨,有奇节特操之士,亦必有武断力,竞之徒大抵也。

从这些史志记载就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县志,都说到山西民风质朴节俭,人民勤俭,辛苦劳作,不尚奢华,喜欢攒钱。司马迁在《史记》里就说,晋人“君子深思,小人俭陋”。《隋书》说“民俗俭啬”。《朱子论》说“民俗朴陋俭啬”。还有其他的什么“勤稼穑,好蓄积”“民勤且俭”,《山西通志》说“人民性质而朴素,财用节俭而不奢”“向善而服勤,守俭而知义”等等,至于原因,多归结于山西“地瘠民贫”。太史公就说山西“水深土厚”,《隋书》说山西“土瘠民贫”,《平阳志》说当地“人好力田喜雨苦旱”。我是猗氏人,《猗氏志》几句话说得好,本县土地贫瘠,农民辛辛苦苦难以养活老婆孩子,“赖天时以食地力,瞿瞿蹶蹶,终止岁靡宁,即欲不俭,孰与为奢乎”。你不勤俭也不由你。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几千年以来,黄土高原贫瘠的土地养活了他的子民。干旱少雨,农田产量低,即使辛苦劳作,收获也不足以养家。这种生产条件,不勤苦,不节俭,不蓄积,还有什么办法?千百年的历史,就这样一代一代形成了节俭的民风。

如果说节俭还是一种良好的生活品质,我注意到,这里好多处记载,用语多为“俭啬”“俭陋”“朴陋俭啬”,这可不是什么褒义的说辞。节俭到吝啬的地步,这里就有丑化嘲笑的意思。意思是那种吝啬小气“抠门儿”,让人鄙视,让人下看,外人觉得猥琐瑟缩。我想,这个大概就和各种传说、各种笑话有关系了。那些嘲笑山西人吝啬的笑话,其实根子就在于这些历史记载。

这些府志县志,大多修在清代,也就是说,从汉代一直到晚清,山西人在史志里,关于节俭吝啬的记载没有多少改变。怪不得至今人们还要编排山西人吝啬的段子呢。山西人的吝啬远近有名,这个看来也是历史形成的。

这种俭啬,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其实也不仅山西人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圈,节俭是维持社会运转所必须的。远古年代,人们积累财富,主要还是为了改善生活。至于建立现代金融系统,利润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那是后来的事情。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我们的国家建设,还是依靠节约完成原始积累。有这样一首流行的宣传歌曲《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这样唱: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不管是一寸钢呀哎嗨一粒米,

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呀哈,

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呀,不能一日烧!

山西人的吝啬就这样深入骨髓么?看了上面的方志,我觉得无话可说。从古代一直到民国,那么多的山西人,即便外出做大了生意,也还是要攒钱回到本乡本土盖房子造院子。那么多的富商大院,既是他们开拓成功的标志,也是他们守旧的某种赋形。前些年还有一种统计,山西人工资收入不高,存款数额并不低。这些个为贫穷困顿了多少代的土著山西人,攥紧钱袋子是近乎本能的反应。那是一个低水平低效应的运转系统,节约勤俭是必须的,攒钱建设攒钱消费是众人习惯的。当然也不必讳言,改革开放后,现代金融系统建立,借贷投资,引进外资,面对一个全新的金融秩序,山西人是吃了大亏的。

节俭和吝啬并不同义。俭朴并不是守财奴。我愿意看到勤劳俭朴的山西人,更愿意看到以钱生钱勇于打拼的山西人。新时期的投资经营,为勤劳俭朴注入了新内容。在今天,山西人的大手笔已然不是什么稀罕的传说。从勤劳俭朴到一掷千金砸项目,山西人的新形象,有赖于山西人倾心再打造。就在前些年,不是盛传过山西煤老板在北京购房一买一栋楼么,各个大型的投资发展项目也频频看到山西人的排名么。富足了,生活当然改善。谁不愿意锦衣玉食、高屋好车?有了资本,于是有能力扩大再生产,谁还愿意掖着藏着哭穷,抠抠搜搜呢?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