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概念化的特性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4-20

王朔

从1984年初到1991年底,整整八年我处于职业写作状态中,日以继夜,除了写字就是看书。离人群远了,离社会远了,偶尔上街也如隔着玻璃鱼缸看新鲜。一切发现、感悟皆非生活经验而是来自书本。那些貌似形象、生动的文字概念化又因其言之凿凿、确有深意于是被轻易地接受了,当做生活本质牢固树立在头脑中。思路似乎也因读书开阔了、拓展了、清晰了。沿着书本构成的认识捷径快速前进,给人一种提高了的快意。世俗的乐趣被理智打入不齿于人类的范畴。久而久之,对生活本身失去了热情,甚至产生轻视的情绪,习惯于只去想、考虑一些更深的问题,殊不知通往这些问题的阶梯都是由概念化堆砌的,一旦步人其上,就再也难以抽身。

概念化这东西有它很鲜明的特性,那就是只对概念有反应,而对生活、那些无法概念化的东西则无动于衷或无法应付。概念化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它组成了很多伟大的字眼儿,经常使用这些字眼儿会对人产生强烈暗示,以为自己进入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离真理更近了,进而有了阐释言说真理的强烈欲望。搞得不好甚至会误会自己是上帝的代言人。这就没法再写正经常规小说了,每写下一句对话,一个动作,都会有概念急急忙忙跑出来把抽象的含义强加之上。这当然可以使一个句子含义多样乃至丰富,可无法完成哪怕一个自然段,硬写下去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千字之后便不知所云了。到了后来,干脆对常规小说产生蔑视,以为全世界只有一部《圣经》配称为文学。

概念化的第三个特性是每一个概念都可以多解,你说得越肯定引起的争议越大。概念化的人和另一个概念化的人争论起来会像打扑克一样,用同一些牌一局一局打起来没完,你会发现大家拥护的是同一个概念,反对的也是同样的东西。何以互相隔膜到如此程度,不得不使人怀疑争论的原委意在攻击人身。这也就是概念化的第四个特性:从概念出发画出的曲线是一路向下的,最终到达下流。

有聪明人讲中国文学没有大家是因为中国作家都太聪明了。还有人说是缺乏激情。我的悲剧是在知识面前失去了自我。被概念化彻底驯服的人是写不出好小说的。我指的好小说是那些能最大限度再现生活表象的。那些被知识分子自己吹捧的其实仅仅是从概念到概念的小说,我们自己知道那有多简单多容易。我毁了。我的语言完蛋了。看这篇文字就会一目了然我现在的语言是多么拗口蹩脚、杂乱晦涩。我不知道怎么摆脱概念化的控制,这趋势可不可以逆转。我曾经想阻止自己的堕落,可笑的是我在抨击知识分子时发现自己只有站在知识分子立场上,才说得出口骂得带劲儿。这真没意思,我想不出好的比喻。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你要指责它就会变成它像知识分子那么神奇。

所以,假使我现在仍对知识分子时有不敬,并非针对任何人,而是出于对自身的厌恶。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知道分子》)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