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清明忆师恩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4-04

□李红光

阎凤梧老师是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是我上大学时教导我写文章,并对我影响深远的同乡老师。

芸芸众生中,人与人相逢相遇若属偶然,那人与人相识相处应该是缘分。阎老师与我是有缘分的人,是对我有知遇之恩的师。我们相识、相处三十年,虽然联系的次数不多,但每次都是那样巧合。今年元月六日上午十时零六分,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得知噩耗的我,顿觉悲恸万分!

清明时节,我不由想起与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尽管屈指可数,但终生难忘,因为先生的教诲深深影响着我。

记得中学时曾学过明代大儒宋濂的一篇励志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这与我在山大上学时请教先生的情景几乎一样。读大二时,学环境保护专业的我,应聘成为校报学生记者,便学习写些小文章。凑巧在稷山老乡座谈会上,我认识了中文系知名教授稷山籍的阎先生。学生就是学生,那时候我居然不知道提前打电话询问是否合适前去,更不懂带点礼物上门,就是借着老乡的名头,在一个双休日上午,贸然敲开先生的家登门拜访。先生的记忆力非常好,仅一面之交,一进门居然能认出我,话里话外充满了长者对后辈的殷切期许。此后,大学期间,我数次去先生家请教,他总是那样平易近人、诲人不倦。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其他学生对他也是这样的认识。

虽说登门拜访过去许多年,但先生教导的“文章以达意为要”一句箴言,至今铭记在心。随着工作阅历增多,我对这句话认识越发深刻、越发至臻。这些年来,我写每份材料养成一个习惯,想透主旨、理顺思路、写实内容、直白通俗,做到一目了然、条理清晰。

2000年夏天,先生在运城宾馆参加一个关于西游记的学术座谈会,恰巧我去宾馆送汇报材料,遇见了先生,站在大院里简单问候了几句,我们彼此知道了对方近况。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幼稚,竟然不知道请老师吃个便饭,也不知道去他房间看望。

岁月如梭,随着年岁增长,尤其在指导单位新入职人员写材料时,愈加感慨先生当年的教诲。虽然只是短短的数次教导,却教会了我写作的基本要领、应把握的原则,让我知道写什么、如何写,让我明白所有的写作都要服从表达的需要,所有的文字都是表达内容的外在形式,只要用心立意,用心去写,力求新意,就能表里如一,写出比较满意的文章。

2022年元月,我通过微信再次与阎老师取得了联系,得知他在家人的建议下把过去讲授唐诗的讲稿整理出来,编印成《漫卷大唐诗》一书,作为大众诗词爱好者的辅导读物进行发行。先生每一章讲稿把读者与唐诗融为一体,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心灵共鸣,每一章电子版在诗词圈里都受到热捧。为实现先生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带给群众的心愿,我把先生的作品推荐给本地媒体,在文艺栏目刊出,引导和吸引了更多人轻松走进辉煌灿烂大唐诗歌的世界。我知道先生出版此书绝非为个人经济考虑,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想用微信仅仅联系了一年,先生就突然离去。先生做人做学问是追求内在完美的典范,我不禁反复回想先生教导我写作的那句箴言。虽说只有一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是一条教我写文章的道路,更是一辈子的路。

先生生前曾有托付,要把骨灰埋在稷山老家的老树下,融入故土。我想,到时要参加这个安葬仪式,以此来感激先生、缅怀先生,以表我的感恩心愿!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