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带你读懂体检报告的“话外音”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3-16

拿到体检报告,该怎么看懂上面的医生建议和指标数据,让很多老年朋友感到困惑。其实,体检报告上的文字和符号都是有“话外音”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建华,通过他的解读,帮您在体检报告之外再形成一份“后体检手册”。

◆问:复查、随诊、进一步检查和就诊有何不同?

答:“复查”通常指某一项检查此次出现异常,应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第二次检查,这个时间周期需要遵从医嘱。

“随诊”是指体检的结果已有结论,但是病情不严重,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随诊分两种情况,一是为了观察其变化,需要对身体进行定期检查。另一种情况是目前无症状,但是需要根据病情变化来院诊治。

“进一步检查”是指在体检中发现问题但又不能确诊,需通过进一步做其他检查来明确诊断。

“就诊”表示体检指标结果异常,而且往往比较严重,需要密切观察或需要马上处理,建议尽快到医院就医,比如尿常规提示隐血阳性、蛋白阳性,虽然无症状,也需要去医院就诊。

◆问:如何对待增生、结节、包块、囊肿和息肉?

答:增生可以理解为过度生长,良性增生大多不会发生癌变。

人体内的结节如果在短期内大小、颜色、形状有较大变化,或者突然破溃,或者患者家庭中有癌症家族史则需要定期检查。

不痛不痒,没有症状的包块最危险,老年人若发现包块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治疗。

大多数的囊肿不会发生恶变,但需要定期随访,每年做1至2次B超。胆囊息肉常在体检时被发现,5毫米以下的胆囊息肉几乎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5毫米以上则可能是相对危险的腺瘤息肉,需要进行定期复查。

◆问:血常规指标怎么看?

答:血常规检查包含20多个条目,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数是解析血常规报告的三大关键。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入侵人体时,它能将病菌包围﹑吞噬。白细胞明显增多往往意味着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白血病等症状。

红细胞是人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的最主要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当患者出现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便会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则是贫血的标志性指标。

血小板可以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具有止血凝血等功能。当患者出现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脏切除术后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时,血小板数量会增多;血小板减少则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脏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

◆问:尿常规各种指标代表着什么?

答:解读尿常规体检报告,需要重点关注尿液颜色,尿糖、尿蛋白、尿红细胞等指数。

疾病状态下,尿液颜色会出现变化。最常见的尿液颜色变化为红色,引起红色尿液的常见疾病包括泌尿道炎症、泌尿道结石、泌尿道肿瘤等。

尿糖即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当尿糖指标呈现阳性并伴有嘴唇干燥、好饮水、多排尿症状时,患者要警惕是否患上糖尿病。

尿蛋白是体现肾脏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体检时,若尿蛋白呈现阳性,则可能是肾脏出现问题。

  (《浙江老年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