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给青少年“心”的良方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3-03

甘 翌

开学以来,学生们又进入新一轮的学习生活之中。如何让孩子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更好地投入学校生活之中,是每一个家长所关心的。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困扰众多家长的烦心事。在这些问题中,主要是由学业压力,与父母、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不畅引起,轻则可能引起神经衰弱、自卑、嫉妒等心理,重则会引发抑郁、焦虑、强迫症等精神类疾病。笔者认为,青少年心理问题要早预防,早干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家庭关怀,学校、社会支持,以及自我心态调整等。

一、家庭关怀。父母应多抽出时间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以鼓励、倾听为主,或者一起进行家庭旅行,尊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家庭内其他长辈也应该尽可能地给予陪伴、关心。

学校社会配合支持。教师尽可能减少学生的学业任务,平时可以号召同学们去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彼此,让青少年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学校和社会应多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科学合理安排学业任务,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三、自我心态调整。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正确面对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如对异性关注度升高等,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无须感到焦虑或羞愧。保持乐观心情,不随意迁怒他人,不过分苛求完美,适当降低自我期待,多鼓励自己,另外,可多参加集体活动,与好友互诉烦恼等,保持愉悦心态。

如何避免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作为家长和老师必须要知道的是,首先,孩子处于青少年时期,本身处于叛逆期,学业压力、亲子矛盾等容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和家长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反而采取了偏激的教育方式,则更容易适得其反。如果孩子身上出现这些信号,可能是在发出求救,一定要注意。具体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观察孩子的变化。1.生理变化,发现孩子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吃完又吐,失眠早醒,内分泌紊乱等情况;2.情绪变化,发现孩子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3.行为变化,发现孩子的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4.学业变化,发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去;5.人际关系变化,发现孩子没有朋友或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时要重点关注。

一般来讲,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两周以上,老师家长就要正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以下4条:1.跟孩子的朋友、同学了解孩子最近心理状态,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了情绪的异常反应;2.主动跟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可以询问孩子是否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3.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也可以和专业的心理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请求心理老师和学校的帮助;4.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父母要理性接受:孩子是真的病了,它像躯体疾病一样,需要积极地治疗,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最好陪同一起去见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的方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