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在日常里品出诗情画意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2-16

好多读者都在晒“2023读的第一本书”,也有些伙伴还没想好“2023第一本”读什么。本期推荐两本书,日常生活也能品出诗情画意。

一本是《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这是网络百万粉丝级人气作者张佳玮的新作,这个爱从“从古书字缝里找吃的”的人,在一餐一饭中,追寻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发现中国人的自然饮食之道。一本是《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读读诗词,让生活充满诗意。尤其是叶嘉莹与纳兰性德,完全就是“神仙组合”。

一餐一饭中

追寻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搜集食材、料理食材、享用与欣赏食物,曾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美学。古时候,中国人的饮食美学究竟是什么样的?著名作家张佳玮在其新作《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带领读者领略中国古人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详细记录了古人一年来,在传统节日、自然节气,极具中华特色的饮食文化。比如,大年初一,大家会在馄饨里暗包银钱,谁吃到就象征一年大吉。这是专属于春节的乐趣与福瑞。

再比如,立春之时啃萝卜,叫作“咬春”,而且会互相宴请,吃春饼合菜。像这样,在各节气之时,吃应季的食物,也是古人对自然、健康生活的追求。

阅读这本书,你会恍然大悟:原来饮食这么讲究时令、气候。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借着对美食文化的深度研究,为中国人的饮食美学写下注脚。

作者剖析《红楼梦》《水浒传》《浮生六记》等经典著作,将古人的美食搬到读者眼前。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穷,但从未停止对美食的探寻与品赏。他不尚奢侈、珍贵,而取自然、清鲜之味。富贵人家都不愿吃猪肉,苏轼就很喜欢用火慢悠悠地炖猪肉,美味又管饱。

如果你对饮食文化感兴趣,那这本《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能带你体验古文之美,窥见古人饮食之风雅,感受古人的生活情怀,抛开尘世的烦扰,收获尽享美食的闲情雅趣。

听叶嘉莹诵读

总有一首纳兰词打动心扉

《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作者刘子菲,对348首纳兰词进行了精解详注,将纳兰词中涉猎的典故、词牌一一详细解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纳兰词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爱情及友情故事,透过纳兰词领略古时如画美景,了解当时的世俗风物。整套书最大的特色是读诵。为体现中华传统之“传承”,由叶嘉莹以传统之音声平仄之习惯,依据许增娱园本录制读诵全本词音频,以为“传”,再由刘子菲以视频仿读,以为“承”。 

史书记载的纳兰公子是一个集“才气”“帅气”“深情”于一体的完美化身。他是名门之后,文武双全,却淡泊名利。他从小天资聪颖,学识广博,琴棋书画、骑马射箭无所不精,是康熙身边的一等御前侍卫;他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用半世光阴书写348首词作,惊艳世间300多年;他是千古情圣——他为人至真至诚,对爱人深情以待,发妻卢氏离世后,纳兰以悼亡之词追忆爱人享誉词坛;他对朋友重情重义,留下了“生馆死殡”的文坛佳话。几乎每个人,都曾在纳兰词里,读到过自己的模样。

在这本书长达3万余字的代序里,叶先生回忆了她读纳兰词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三个体悟阶段贯穿了她的人生。

纳兰性德一生活得纯粹深情。纳兰性德的词更是情真意切。无论是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抑或是正值壮年的中年人,还是人生暮年的垂垂老者,都能在纳兰词的真情里找到共鸣。纳兰词启发着疲于忙碌奔波的现代人在喧嚣的世界学会坚守自我,做纯粹的自己。

《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全书首次按词牌格律梳理348首纳兰词,首次将纳兰词进行入声字标注,涵盖全部348首纳兰词原文及注释、词牌解析、纳兰词典故解读。这些打动了叶嘉莹一生的诗词,让年近百岁的她即便耗时3个月,也要以传统读诵的声调读诵完全本,并且对每一卷本都认真审校。听她的读诵,能感受到一种时光无法撼动的精神力量。

 (《广州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