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2-06
□尹鸿
《流浪地球2》不仅在国内成为春节档“现象级”电影,而且在近年来纯国产电影的海外成绩中也是罕见的。其之所以成为一种电影现象,当然不仅仅因为电影票房的惊人规模,更重要的是它扩展了中国电影的题材空间、强化了中国电影的全球视野、呈现了想象未来人类命运的中国视点。中国电影不再仅仅局限于讲中国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而且正在试图讲述世界的故事、人类的故事,讲述中国人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使命和担当。
★宏大的科幻史诗与英雄谱系的家国情怀
依然是“带着家园一起流浪”的未来想象,《流浪地球2》延续了未来人类命运的主题,而故事则可以说是第一部《流浪地球》的“前传”。经过4年筹备,《流浪地球2》的创作“野心”更加宏大、世界观设定也更加周密。流浪的“小破球”,似乎是未来人类命运一次末日逃生的寓言,整个地球都成为了宇宙漂泊的“诺亚方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集才真正形成了“流浪地球”的世界观和整体性。
如此宏大的叙事框架,当然需要有血有肉的命运故事。这一集,依然延续了用英雄来抗拒灾难、用“亲情”来结构故事的中国式叙事特点。刘培强、韩朵朵的伉俪之情、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之情、如父如子的师徒之情、父爱无边的执着之情、相濡以沫的战友之情等,这些情感被有意识地编织进这大气磅礴的编年体科幻史诗中,可以说构成了本片大叙事骨架的血肉,而“我在,我一直都在”这样的台词设计等实际上都在强化这种“情感”概念,并试图唤起观众的共鸣共情。
在这个关于未来地球与宇宙的科学幻想的想象中,人类如何面对灾难,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而在这一集中,我们看到了方舟空间站、太空电梯、作业机器人、仿生机器狗、无人机战群等科技未来,同时还加入了数字工程、人工智能对人类命运的影响。换句话说,未来人类不仅面对的是“自然力量”的冲击,同时还将面对“人造力量”的影响。科学与幻想的主题在这部影片中有了更多的社会学、伦理学内容。所以,《流浪地球2》既是硬科幻,也是硬未来电影,其丰富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亲情故事、末日寓言、科学假设、太空奇观、灾难类型、动作场面、后人类反省等,众多的内容都要在长达173分钟的巨制中呈现。这就是宏大叙事不得不面对的创作考验和难题。虽然《流浪地球2》已经竭力通过倒计时设计、字幕的解释和人物命运、情感的演绎来回应这种考验,但我们依然期待“流浪”系列能够更加化繁为简、更加具有人物和故事本身的命运感和生命力,更加具有人性深度和人文深度。
★“跨越时间、跨越当下、跨越未来”的勇气和视野
特别值得提到,许多评论者都认为《流浪地球2》体现了鲜明的中国视点、中国文化特色。例如,这个地球流浪计划被称为“移山计划”,这显然来自中国“愚公移山”的传说;“自古忠孝难两全”等台词以及“中秋节”等习俗的呈现,都提供了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大氛围。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流浪计划中,无论是中国的决策者还是普通的华人科学家、宇航员,都在人类大灾难面前,体现出超越代表其他国家、种族的人物之上的超凡的智慧、牺牲、勇气和担当。
的确,“中国文化主体性”在该片中体现得自觉而充分,其把人类故事讲述为中国故事的主观意识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与我们当下强调的“文化自信”大主题可以说是直接呼应的。
从另外的角度看,人类越来越面对同一个星球,人类的命运越来越息息相关,我们的电影在表现未来人类命运故事的时候,是否有可能多少超越一些国族立场和视野,让人类不同的文化之间、让不同民族之间有更多的文化共融、互助合作,可能更是考验我们“文化自信”的试金石。
影片结尾,李雪健饰演的周喆直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类的勇气可以跨越时间,跨越当下,跨越未来。”如果“流浪地球”系列,能够在这样的视野中深化和升华,超越当年“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逻辑和思维,那么它可能会以其全人类性,走向更加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文汇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