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1-17
张二冬
以前有段时间我分不清行为艺术和行为的区别,来自民间的随便一条社会新闻,都比一些行为艺术家的作品更有力量。比如,有个企业家,花钱将一尊巨大的弥勒佛佛像按照自己的样子,做了个大背头。按说这尊金光闪闪的大背头弥勒佛,放在任何美术馆,都是一件分量十足的杰作。但后来我发现,其实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创作者的主动性。
行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创作者本人的主动性。行为艺术是有表达意识的创作,而大背头佛像不是艺术,是因为创作者在制作时,作为一个匠人,单纯地按照老板的要求完成,都没想过自己是在做一件有反讽意味的雕塑,所以它不是艺术。
但如果我把那尊大背头佛像买下来,放进美术馆,它便又成艺术了。因为我把它的反讽意味及对超现实主义的理解注入了那件雕塑,那件雕塑便有了具体的表现力,成为作品。
因为这个观念,是艺术的。
就像我们村有个老太太,每年都有那么两个月,整天搬着小板凳,在地里拔草。那两个月,白天任何时候路过,都能看到她在那块地里趴着,就像长在一块绿布里的小黑点。两个月过后,那块地就会被她收拾得像筛过一样,一根草芽也没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块绿布上缓慢移动的小黑点,在纯粹和耐性上所表现出的张力,以及在图像上所产生的秩序,比很多作品更具意味。但即便如此,也不会有人把老太太当成艺术家,把她拔草的行为当作艺术,因为谁都知道,老太太拔草只是在劳作,不是在表达什么。而只有当这个劳作的过程被我记录下来,作为影像呈现时,这个行为才变成了艺术。 (摘自中信出版社《山居七年》)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