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书写河东大地绿水青山新画卷

——我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10-12

记者 王文军

绿荫蔽城、城在绿中、人在景中……漫步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移步换景之间,美不胜收;

彩虹道路、汽车营地、节点驿站……驱车沿黄一号旅游公路,母亲河波澜壮阔,沿岸一派生机盎然;

水清岸绿、村靓业兴、绿色产业……“五条绿色走廊”建设风生水起,绿水青山正加速蝶变为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

……

近年来,我市立足独特的山川资源、区域优势,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牵引,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丰富内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谋划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八条措施、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夏季攻势”等有力举措,努力让河东大地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空气常新、美丽与发展同行,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名副其实的山西“小江南”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牵住“牛鼻子”,打出“组合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场秋雨过后,深秋的运城天高云淡,空气格外清新,市民王女士在微信朋友圈感慨:“看着纤丝不染的天空,心情立马晴朗了!”

如今,蓝天白云对运城人来说不再是奢侈品。今年5月份以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每月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最好的3个城市,每次运城都位居其中。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相比2015年下降23.5%,关键指标PM2.5浓度逐年下降,重污染天气显著减少,2021年重污染天气降为12天,向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迈出坚实一步。

数据是枯燥的,却最有说服力!近年来,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持续向好,正是我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洁净的土壤,既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又是发展之基、治污之要。近年来,我市坚决向污染宣战,全面落实国家、省的决策部署,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接续攻坚、久久为功,牵住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牛鼻子”,打出生态环境保护“组合拳”。

——制定《运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分工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加强属地管理和“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硬性约束,明确44个单位工作职责,健全调度、约谈、问责等工作机制,压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市人大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先后制订和颁布了《运城市盐湖保护条例》《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运城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运城市伍姓湖保护条例》《运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等法规,不断加大依法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的力度。

——秉持“冬病夏治、夏病急治、顽疾专治、标本兼治、合力共治”,聚焦环境保护突出问题,连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夏季攻势”,污染防治攻坚鏖战正酣,补齐影响秋冬季大气环境质量工作短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大幅改善,生态文明建设这道必答题,运城成绩亮丽——

天更蓝。近年来,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0.47%、35.64%,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降低35.6%、20.96%。重污染天气大幅下降,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奠定了基础。 

水更清。全市地表水水质改善明显,国控、省控断面劣Ⅴ类水体比例大幅下降,劣Ⅴ类断面在全市仅剩一处;水体优良比例由27.27%增至60%,地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

山更绿。“绿满运城”行动全面开展,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造林99.1万亩,森林覆盖率29.7%,全省排名第二,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拿出“硬举措”,亮出“真功夫”,跑出生态文明建设加速度

金秋时节,参加2022年山西省第八届旅游发展大会暨第33届关公文化旅游节的嘉宾,看到关圣文化广场南边风景如画的五龙峪河,纷纷盛赞:“没想到,曾经的乱石滩,如今竟可以变成一派江南水色,无愧运城‘小三亚’美名!”

盐湖区五龙峪河这个曾经的乱石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行动,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硬举措”和“真功夫”,加大力度,持续发力,综合施策,统筹推进,着力补齐一块块生态短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强力推进重大生态系统修复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拆违、治污、清淤、绿化、增湿、添景”一体推进。2020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十工程”滚动实施总投资5370.51亿元的952个项目,截至今年6月底,已完成投资736.62亿元,有力支撑和促进了示范区建设;冻结42个影响山体生态的备案风电项目,停止新批建筑石料矿山,严厉打击私挖滥采行为,修复治理废弃矿山5400余亩。

——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我市坚持“控煤、治污、管车、降尘”四管齐下,累计淘汰燃煤锅炉1231台,全市范围内划定“禁煤区”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累计排查10265家,完成取缔4996家,完成整改5265家;持续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动态“清零”,编码登记数量位居全省第二;连续编制重污染企业应急减排清单,为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基本遵循,涉及企业近3000家。

——扎实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我市先后制订了《运城市地表水跨界断面生态补偿考核方案(试行)》和《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奖惩办法》,分别依据断面监测数据和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对各县(市、区)地表水跨界断面和空气质量进行生态补偿。近年来,全市大气环境领域扣缴资金2850万元。

——健全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我市不断优化考核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各县(市、区)政府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秋冬防”考核中注重区域差异,结合“绝对值”和“改善率”两项指标对辖区政府进行考核,绝对值占比40%,改善率占比60%。根据每月考核结果,对排名靠后的属地政府领导进行约谈,将考核结果和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挂钩,依据排名情况对各县(市、区)进行财政奖惩。

……

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家园更美丽,老百姓切身感受到身边生态环境质量的切实变化,一大批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2018年至今初次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达到100%,按期答复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一切成就,都是过往。

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筑牢绿色发展底线,践行“两山”理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让运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再次向全市人民释放出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强烈信号。

描绘“高颜值”,助推“高质量”,激发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夜幕慢慢降临,垣曲县城亳清河畔,华灯初上。在蓝、黄、橙等多色灯光的映衬下,亳清河流光溢彩,风采非凡。

曾几何时,亳清河这条垣曲的“母亲河”,一度沦为穿城而过的臭水沟。2012年以来,该县对亳清河县城段开始了生态环境综合大治理。治理后的亳清河,水清岸绿,美不胜收,成为垣曲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生态效益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条沿亳清河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带正在蔚然兴起。

无独有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黄河淤积、河床不断抬高,涑水河入黄不畅,在永济市韩阳镇上源头、独头、长旺3个村形成大片积污区,蚊蝇滋生、臭气熏天,5000多亩滩地无法耕种,曾经是“耕牛来到这里,都不愿意往前走”。如今,随着总投资3100万元的永济市涑水河入黄口水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实施,这里已是一派鱼米之乡的秀丽风光。

治理后的亳清河和涑水河仅仅是我市“生态立市”的个别注脚,验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靠绿色发展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绿水青山中条新生态文旅经济示范带以及峨嵋岭绿色产业示范带,着力打造“五条绿色走廊”。

——沿黄八县(市)为重点,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纽带,创新“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模式,串联了沿线生态、农业、文化、乡村旅游等资源,全力实施沿黄美丽乡村“1+5”工程,促进交旅、农旅、文旅等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的“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

——沿145公里汾河岸线的4个县(市),规划建设总长度116公里,配套“主体、慢行、服务、信息、景观”五大系统的汾河旅游公路,多维度构筑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

——围绕200公里的涑水河,沿线6个县(市、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融合农耕文化,导入特色产业,立体化建设集“田园胜景、康养福地、农旅廊道、产业沃土”于一身的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

——以中条山生态廊道为脉,串联沿线五老峰、泗交、历山、凤凰谷等风景区,支撑发展生态观光、文化旅游、山地运动、健康养老等生态经济绿水青山中条新生态文旅经济示范带。

——以峨嵋岭的自然禀赋为基础,依托165公里高效便捷公路网,自西向东串联起孤峰山、稷王山等农林生态资源,谋划推进总投资46.73亿元的39个项目,全力推动农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以数字化重构农业竞争的新优势,建设峨嵋岭绿色产业示范带。

绿水青山,一片盎然。

绿水青山,不仅成为展示生态运城的名片,更孕育出新的发展优势,培育出新的发展动能,让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一批新兴产业、高新产业集群顺势而为,迅速崛起——大运新能源汽车、正威国际新材料产业园、建龙钢铁深加工、蓝科途锂电池隔膜等一批标杆性、示范性重大项目,在河东大地遍地开花、蓬勃发展,助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开辟新境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上下必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锲而不舍、接续努力,携手同心、不懈奋斗,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色必将成为美丽运城更加坚实、更加厚重、更加亮丽的底色,美丽运城宏伟画卷将更加绚烂多彩!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