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秋风梧桐好读书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0-10

王建文

晴不觉夏去,雨来惊秋深。午饭后喜欢在单位旁边的小树林里读书、散步。深秋的小树林,一片叶子落在另一片叶子上,一阵风把它们卷起,跟着被卷起的是过去某一年秋天的回忆。树林里有两棵梧桐树,是那种“栖凤凰”的中国梧桐,又名青桐。梧桐树上结的果实很特别,一爪爪的,既像勺子又像小喇叭,边沿结有一颗颗像豌豆大小的圆籽,可炒食可榨油。这些年到处可见“法国梧桐”,本土的中国梧桐反而很少见了。两颗梧桐之间,可放一张便携躺椅,林间清静,是个适合读书的绝佳之地,偶尔飘落在书上的树叶,便作书签用。

秋日渐凉,整理书架,2022年秋天,倒是杂七杂八读了几本有意思的书:

先说《行到水穷处》吧,这本书是美国的汉学家班宗华所著的中国绘画论文集。他对画的留白和铺陈、山石的褶皱感、树木的形态采用视觉分析的方式,以挖掘画家想要传达的主题与思想。书中有许多秋天的画:《秋江渔猎图》《洞庭秋月》和《万壑松风图》。去年秋天,我走在乡下的小路上,一抬头,蓦然发觉眼下的秋天和一千年前画中的并没有什么区别。画里的秋天是挺直的高松和无叶的落叶木、小而细致的黑树,总是弯曲或盘绕,舞蹈似的屈旋,有无与伦比的冷峻的优雅感和生命力。人的失落与哀伤可以在时间和季节的稍纵即逝中穿梭,变成空山松林中风声的永恒回荡,恍惚觉得庄子的“梦蝶”困惑,似乎抓住了情绪中灵光乍现的刹那,人在画中冷眼旁观也可,身在红尘神游八极也行。

读《受戒》是在初秋,那时刚读完张嘉佳,总有一种感觉:进入张嘉佳文字里,心被揉搓得几乎喘不过气,疼得身体总想蜷缩起来;然后再读汪曾祺,仿佛解药一般,美丽舒适的文字又能把心熨帖得平展。即便是他笔下的“坏人”,都只让人觉得狡黠在情理之中、人性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字里行间流淌的是让人留恋的浓浓的“人味儿”,特别是天气凉爽下来之后,就会有想要收起浮躁,拥抱市井生活的时刻。汪曾祺这本短篇小说集就充满着我想要拥抱的那种“人味儿”。

各色人物的命运在他笔下流转,许多大事发生了,却没有波涛汹涌的紧迫感,而是像潺潺细流被激起的水花,扑腾几下,又继续向前了。汪老谈到自己作品时也说:“我的作品的内在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快乐。”就算是任何境遇的人,都可以拥有这样的秋天呀:“波斯菊开犹未尽,绮丽如昔。美人蕉结了籽,远看猩红一片,仍旧像开着花……允许人们对未来做一点梦。”

台湾作家中除了简贞,我还喜欢陈冠学。他的《田园之秋》无非是挖番薯、听鸟、赏云、访山,平淡的语言风格、寥廓的农村秋天景象,但这种画面却与我冥想时刻一模一样的契合。入了秋,一切都变得缓慢而从容,像叶子在慢镜头回放中落下。这本散文集也是如此,最激烈的故事,不过是帮乡亲们把五爪猪赶上山去。脚踩泥土的生活自然轻松,种菜只是一种休闲活动。天晴时劳作,下雨时看书,高兴起来,天晴时也可以看书。骑车不小心跌进田里,就索性坐下来看会儿远山。到了中秋,在番薯地铺上席子,直接躺在田埂赏月。总之田园是很好的,秋天也很好,好到树上的叶子还没掉,心里就先有了叶落的情绪。

读《黄河青山》是好奇,这本书其实并不是一部完整的回忆录。它写在黄仁宇因《万历十五年》走红之前。一部反腐电视剧,意外地带火了一部书,《万历十五年》一版再版让人眼花缭乱。之前的黄仁宇,三年半期间对《黄河青山》数易其稿,完成之后便束之高阁,再未增删。因此这本厚书絮叨又坦率,一五一十地记录了生命中的挫折与沉思。那时黄仁宇想记录下的,大概是一个失败的历史学家的一生。这本书我读得很慢,一直带在身边,总想在下着秋雨的早晨赖床看,把沉甸甸的分量压在枕头上,大概是回忆的怅然让我想起卡佛的《雨》:“早晨醒来时/特别想在床上躺一整天/读书/有一阵我想打消此念/后来我看着窗外的雨/不再勉强/把自己完全/交给这个下雨的早晨/我能否这辈子重新来过/还会犯下不可原谅的同样错误吗/会的/只要有半点机会/会的。”

再读《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纯粹是出于对叶嘉莹先生的敬仰,记得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对叶嘉莹的颁奖词是:“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高一的时候购得一本叶嘉莹的《宋词十七讲》,细读之后仿佛一下子在宋词的丛林里开辟出一条通往山巅的幽径,从此徜徉其中,自读自乐。

文学教材上通常用沉郁顿挫形容杜诗,而杜甫晚年的七律,有时萧瑟,有时枯寒,有时甚至有些凄厉。但回顾少陵一生,这些凄厉恰如其分。同样堪称伟大的中国诗人,或蕴藉,或飞扬,或超拔,但杜甫的个性恰恰落在与其身处现实高度的参差映照之中。也因此,个人认为读杜诗不是“鉴赏”式的读,而是以古为今,以意逆志——生活向前,在诗与史中安放当代感受的源头;历史向后,给现实困厄以伦理支撑与生命滋养。诗与其所处的历史,诗与当代的生活,当代人对古诗的阅读与诗人彼时的写作,彼此之间并不断裂。2022这一年风急雨骤,不妨读一读杜甫吧。诗歌度人,幸与风波共,来依老杜诗。

读《十一种孤独》,是因为我喜欢理查德·耶茨那幅“自黑式”的自画像,他把自己画得像是动画片《猫和老鼠》里受尽委屈总是失败的汤姆。他能看到人们心灵深处的卑微和无助,有悲天悯人的大情怀。他被称为“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他说:“我想我对成功的人士不太感兴趣,我想我对失败更感兴趣。”《十一种孤独》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失意者的画像,情感真挚,直指人心。

现实中,孤独何止十一种。人,生来孤独,孤独是常态。除了适应,别无他法。没有经历过种种孤独和孤独种种的人自然无法体味。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