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3-26
师文静
“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你瞧,又开始画大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哥哥要是这般态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近日,模仿《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话语气的一些网络用语、二创视频、模仿视频等开始流行,这些内容被称为林黛玉式“发疯文学”。网络玩梗常玩常新,从“杜甫很忙”到“元芳,你怎么看”“鲁迅曰”,再到玩坏世界名画等,网友们在一浪浪玩梗大潮中不断追求新鲜感。
关键词造梗 脱离人物形象
网络上对“发疯文学”的定义是“快乐又实用的文体”,而“发疯”文学的作用是:发一大段疯狂的废话可以很解压,也能让对方知道面对的是一个“疯子”,最好给我谨慎一点不要敷衍。知道了网络“发疯文学”的使用环境,也就知道了模仿林黛玉说话语气的一段段网络语为何能流行。放到当下的语言环境中,这些模仿林黛玉的话,听起来别扭、造作、废话连篇,但网友关注的并非这些话语本身,而是能否融入这种抛梗、接梗、玩梗的网络潮流现象中。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在网络流行文化中,她的一些语言早已流行,比如“单单我有,还是别的妹妹都有”等,会经常出现在网友的聊天中。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一直被网友不断解读,甚至解构。
在这一波网络玩梗文化中,林黛玉式“发疯文学”一开始就脱离了林黛玉的文学艺术形象,只是林黛玉话语中的一些关键词被拿来使用和造梗,比如“大抵是”“也亏你”“管你什么相干”“白费心了”等。网友自造的林黛玉式“发疯文学”更多的是阴阳怪气、委屈巴巴、巧舌如簧的意味,跟文学作品中林黛玉话语中呈现的伶牙俐齿、爱说爱笑、娇俏可人的形象不沾边。
网络玩梗求新 但转瞬即逝
在网络海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各种对文学经典、历史名人、著名作家、经典艺术等的玩梗式狂欢。这些玩梗狂欢本身就是网络化娱乐时代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游戏、娱乐、恶搞和戏谑。
2012年一场“杜甫很忙”的恶搞娱乐就曾风靡网络,语文课本上忧国忧民的杜甫形象,被网友们恶搞成狙击手、送水工、肌肉男、西瓜摊主等,共同构成了“杜甫很忙”的网络景象。在网络社交媒体刚流行的10年前,网友们集体戏谑杜甫,将古代名人的权威形象进行解构和错位式解读,让不少网友觉得新鲜、好玩,也让不少学界的人感到吃惊和无法接受。除了批判,更多人反思这种网络恶搞现象,也有部分人认为针对这种现象要松弛,批评不要上纲上线,因为新的时代新的解读,也是一种创新。
“杜甫很忙”之后,网友对主流文化内容的解构式、戏谑式玩梗并没有停止,主流文化群体对此现象也逐渐见怪不怪。2019年随着短视频平台流行,鸡汤文、说教文开始流行,张爱玲、莫言、白岩松等人的假名言被多处传播,莫言和白岩松还出来“打假”,否认说过那些“漂亮的名言”。
从“杜甫很忙”到“鲁迅曰”,再到林黛玉“发疯文学”,都是网络流行文化对严肃文化的恶搞、开涮。一波又一波玩梗热潮,说明网络流行文化永远都是狂欢、解构和恶搞的,它崇尚的就是娱乐化、非主流、消解意义,网友在抛梗、接梗中宣泄情绪,寻找社交共鸣。网络玩梗潮可能制造的是“伪语境”,拥有粗鄙化的元素,但现在不越界、不触及底线地玩梗,也不再会被一本正经地批评是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风气的污染,大家都知道这种娱乐玩法追求新颖、有吸引力,但会转瞬即逝。
(《齐鲁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