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联圣故里荡清风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2-03-02

□记者 王捷 王棉

地处黄河母亲臂弯的河东,由古至今,光耀史册的著名人物,灿若星辰。他们生活过的土地与村庄,滋养了过去的人文繁荣,也必将养育更加美好的明天。本报推出“游山西运城·读华夏历史——名人故里行”专栏,旨在找寻河东历史名人在运城这块土地上留存的文化印迹与精神财富,为讲好运城的黄河文化故事,增添新的内容。欢迎大家来电来信提供线索或稿件,让我们一起书写运城美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电话:18735667115 邮箱:ycwbwh@126.com

也许你不知道谁是乔应甲,但你可能听过“乔阁老”这个名号。在河东这片热土上,广为流传着很多有关他的故事。他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曾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南京都察院掌院事右都御史等职,民间尊称其为“乔阁老”。

由这位明代廉吏创作的楹联专著《半九亭集》,更是显现出其方正做人、清廉做官的高洁品格和家国担当,流传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中华联圣”。

2月23日,记者来到乔应甲故里临猗县楚侯乡张嵩村,跨越岁月的距离,探寻乔阁老绵延数百年的精神与文化。

底蕴深厚 历史悠久

这是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村子。刚到村口,只见仿古的“张嵩村”牌坊高高耸立,一旁的“乔阁老故里”标识牌也极为醒目。进入村庄,村里的道路宽阔平坦,两旁的果树修剪一新。

顺着道路前行,到达张嵩村的主巷道后,村民家家户户张贴的手写红色春联,充满喜庆的气氛。而长达400米的乔阁老文化墙,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与古香古色的村民住宅相得益彰。据临猗县诗联学会会长王济康介绍,这面文化墙是去年该县文化和旅游局围绕乔应甲的经典故事,选取《半九亭集》中的部分楹联,以写意画的形式创作设计的,以展现乔应甲的高尚品格和清廉精神。

“墙上粉刷的内容吸引了很多村民,也感染了大家,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熟知乔阁老的故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加强了村里的廉政文化建设。”该村党支部书记乔建国说。

村里还建有一座张嵩村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展览馆,记者在馆内看到,内设的“乔阁老廉政文化展”,展出了乔应甲画像,其创作的《半九亭集》全本及部分楹联作品,有关他的部分廉政故事,以及明万历年间他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时为父母所立碑和后人为他所立碑的碑文拓片等。同时,馆内还展出了犁、耙、织布机等富有乡村特色的老物件,让我们看到了近些年村子的发展与变迁。

而在我们进一步了解后才发现,张嵩村的文化底蕴远不止这些。据村里老人口口相传和村中一些家谱记载,张嵩村原名鸣珂里村,因夏朝统治时期盐官鸣珂里而得名。商初,朝廷派济国公张嵩前来镇守“盐池”,村名才更名为张嵩村。此后,张氏人才辈出,唐玄宗时期官至宰相之位的张嘉贞,及其同在朝中为相的儿子延赏、孙子弘靖,更是得“三相张家”的美誉。

明末张嵩人乔应甲(1559~1627)秉公执法、除暴安良、为民请命的故事,在河东及晋南一带流传甚多,深得百姓崇敬和爱戴。在为人处世上,他提倡“存实心、做实事、说实话”的“三实”原则,在行动上,他践行“办事宜贵精神果断,存心总要正大光明”的箴言,这些如今都还影响着乔家后人的一言一行。

清正廉洁 青史留名

有关乔阁老的传说故事,坊间流传很多,主要源于他为官35年间“绝苞苴、除欺诈、清衙蠹、儆官邪”的行事风格和民间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包括“毛驴坐花轿”“推车认了个老伙计”“贺寿反挂牌匾”“乔阁老推磨”“乔阁老认干女”“西安城杖处曹国舅”“皇帝钦封‘乔半寡’赏赐御宴奖阁老”“奇行侠义救灾民”等。

面对勾结官府的恶霸,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被尊称为“铁面御史”;面对前来行贿说情的富户,他严词拒绝、刚正不阿,并劝谏百官“莫道送来受礼易,要知收去徇情难”;面对灾民困苦,他慷慨解囊、捐资赈济……这些故事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趣味盎然,极富乡土气息,体现了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忧国爱民、耿介刚直、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品格,很多都被收录在了不同版本的《临猗县志》中。

在该村展览馆里,还陈列着清康熙年间《临猗县志》中收录的《巡城十渐条陈》全文。这是乔应甲于万历三十年出任监察御史之初,看到京师要地骚乱不堪、积弊颇深,而仿唐十渐规写成的,向万历皇帝上疏:“一曰人命减轻,二曰夫马渐烦,三曰监仓渐混,四曰打卯渐费,五曰优免渐滥,六曰征收渐重,七曰更名渐扰,八曰犒赏渐加,九曰贤否渐淆,十曰讼狱渐兴。”万历皇帝御览后大为震惊,敕令五城官吏均按乔应甲的办法进行彻底整顿治理。

不仅如此,由乔应甲创作的楹联专著《半九亭集》的问世,更是为大众还原了历史中的乔应甲形象。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临猗县诗联学会原会长、乔阁老文化研究专家张延华。张延华是临猗景氏庙村人,从小就听到了有关乔阁老的故事。但直到2006年他开始收集整理临猗籍人士创作的对联时,才得知原来乔阁老乔应甲著有一本共八卷的楹联专著《半九亭集》。经过咨询发现,张嵩村乔应甲后裔乔永旺珍藏着一套《半九亭集》,只可惜第一卷佚失,第二卷残缺不全。后经运城市楹联学会多方联系查找,得知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了完整的《半九亭集》,最终将一、二两卷复制回来。

运城楹联界有关《半九亭集》相关研究的文章一经发表,便在全国楹联界引起了关注。各地研究中华楹联发展史的专家经过对比考证发现,这部书彰显了乔应甲在诗联方面的造诣、学养和文采,在楹联史上有着重要的标志意义,乔应甲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中华联圣”。“由他创作的4000多副楹联,不仅年代最早、质量最高、数量最多,而且广泛关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张延华说。

《半九亭集》是乔应甲还乡之后的作品,书中既有对家园山水的讴歌,也有对人生感悟的抒发,但大部分体现的是他个人的高洁品格和家国担当,富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其中的数百副廉政警示联,具体体现在“清正廉明篇”“愤世忧国篇”“刺贪刺虐篇”“勤政爱民篇”“正气凛然篇”等方面。

“国家之经制,千疮百孔,费实难支;百姓之困穷,十室九空,情更可悯”“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居野,世事要堪得破;为官,浮名须看得轻”“居家有二言:唯怒则平怨,唯俭则足用;居官有二语: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世间争得功名富贵四字;朝中只有君子小人两途”“承家自是丈夫事;开国羞为聚敛臣”“莫道送来收礼易;要知收去从情难”……

乔应甲通过一副副楹联,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无疑,在大力倡导廉政警示教育的今天,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这些楹联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文化为媒 振兴乡村

随着人们对乔应甲清廉精神和楹联文化的不断挖掘,张嵩村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从最初的吃水难、行路难,到后来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该村村“两委”以科技兴村、文化强村、创新改村的方案,不断丰富着村民的文化生活,以文化带动经济,助推村子的发展。

2007年,该村乔阁老文化研究会中的一些成员提议,为村里的五保户、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等提供一个养老的好去处,该村便建了一座养老院。随着国家集中供养制度的不断成熟,2016年楚侯乡打算在全乡范围内成立一座养老院,经过考察调研后,最终将地点设在了张嵩村,对原有的养老院进行了扩充。张嵩村爱老敬老的风气可见一斑。

在该村的乔氏家族墓地,明万历年间乔应甲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时为父母立的碑,以及其后人为他篆刻的碑,仍然巍然挺立。早在1996年,乔氏家族墓地就被列为临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张嵩村有乔姓、张姓、路姓3个大姓及其他姓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乔丰收介绍,他的爷爷就曾保存了一本《乔氏家谱》,到他已是第19世,目前小辈也已传承至第23世。据家谱记载,乔应甲本人兄弟三人,他有一个女儿,后抱养了本家兄弟的男孩顶门,村里的乔姓都为乔应甲及其本家兄弟的后人。“小时候我们就常听长辈讲起乔阁老的故事,印象很深,所以我们也会把这些故事讲给后辈听,把乔阁老高尚的品格和廉洁的精神传承下去。”他说。

除了前文所述的“三实”原则和行动箴言外,在《半九亭集》中,乔应甲还通过自身体会,为自己,也为后人总结了许多警世格言。“德胜千祥非妄语;仁除百祸要留心”“有容德乃大;无欲心常闲”“不见苦为乐;哪知淡是甘”……这些也都成了乔氏子孙铭记在心的座右铭。

张延华告诉记者,2008年他就提出了打造中华楹联文化博览园的想法。他欣喜地说,最近这一工程已引起了运城市委、市政府和临猗县委、县政府的关注,并提上了日程,不日将在张嵩村村小学旧址进行建设。

如今,村里的孩子和周边其他村的孩子一样,都在临猗县楚侯学校读书,这是一所以楹联教育为特色的学校。逢年过节,张嵩村举行楹联文化活动时,老年、少年齐齐参与,撰写交流,赏析楹联,正己修身,延续着一种文化脉络的传承。

图片 吉梦琳 摄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