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胡须正传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1-13

■赵战生

在古代中国,胡须彰显仪容风貌,是男子汉大丈夫的标志与象征。人常说“三子难全”,指的就是胡子、儿子与银子。由此看来,即使对布衣百姓而言,胡须也是至关重要的。

古人格外重视胡须,分门别类,各有称谓,在颐曰须,在颊曰髯,唇上曰髭,颔下曰胡。这其中尤以美髯者,称誉于世。《汉书·高帝纪》:“高祖……美须髯。”史载,隋太祖杨忠“美髭髯,身长七尺八寸,壮貌瑰伟。”《三国志》载:“羽美须髯,故(诸葛)亮谓之髯。”此话缘何说起?

原来,听说西凉马超(字孟起)来降,关羽给诸葛亮写信,问马超的武艺才能可与谁相比。诸葛亮深知关羽心高气傲,不喜欢别人比他强,乃巧言回复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布)、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这话既赞誉马超文武兼备,可与张飞并驾齐驱,又说他不及关羽之神勇无敌、盖世无双,很有艺术性。关羽十分高兴,把信遍示宾客。

尽管关羽自视甚高,但仍难掩忠义仁勇的浩然气概。他的精神动力来自哪里?“关公夜读《春秋》”给出了最好的诠释。你看,红烛之下,关公一手捋美髯,一手秉《春秋》,卧蚕眉展,双目迥然,春秋大义充盈胸间。谁能不为之动容、点赞?

说罢关羽,再来看曹操。

曹操,字孟德,先为汉丞相,后自立魏王。他本来胡须很长,在马超率西凉大军攻克长安后,为了逃命,他仓皇脱袍割须,只怕被人认出。此战,曹孟德不敌马孟起,成了《三国演义》里一个精彩桥段。

三国鼎立,曹操统辖长江以北大片领土,成为声势日隆的魏王。他手下战将如云,人才辈出。有个名叫崔琰的武将,长得英俊潇洒、仪表堂堂,尤其是长垂胸前的一绺美髯,随风飘动,更显得威武不凡。

《世说·容止篇》载,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朝拜。曹操为显大汉威仪,便让崔琰权充魏王,代为接见;他则扮作侍卫,带刀站立一旁。事后,匈奴使者被问及接见印象,不由感慨道:“魏王固然仪表出众,可那侍立的捉刀人,却更像一位横空出世的真英雄!”故事后来演变成了典故“捉刀人”,就是替别人作文的人,现在则称“枪手”。

古人没有胡须,自惭形秽,有的武将,甚至忌讳出阵迎敌。北齐名将高长恭勇武善战,只因“白类美妇人”,每次出战,都像西方侠客佐罗一样,戴着面具。当然,这并不妨碍他百战百胜。

与没有胡须的常胜将军高长恭相比,美髯将军华元却难免一败。《左传·宣公二年》记载,这年春天,郑国与宋国开战,主帅华元指挥不力,战败被俘。宋国用一百辆兵车、四百匹好马将华元赎回。当他回到宋国时,正在修筑城墙的民夫,群情激愤,齐声高喊:“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于思,是指胡须很浓密的样子,这是讥其白长了一脸好胡须,却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败军之将。

其实,华元是位很有政治头脑的人物,他看到大国争霸、小国攻伐,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便积极奔走,陈说利弊,最终促成了晋、楚“弭兵之盟”,亦称“华元弭兵”。

在古代人眼中,“美髯公”美在胡须特长。史记,前赵君主刘曜“须髯不过百余根而长五尺”,北齐名臣许惇胡须及腰,东晋诗人谢灵运“须垂至地”。只不过许惇的美髯并未保持多久。一次,文宣帝高洋喝醉了,先是扯着许惇的胡须把玩,赞不绝口,忽而抽出佩剑,将其一刀两断,使许变成了“齐须公”。

因美髯招致尴尬难堪的,还有明代大臣徐霖。明武宗见徐霖长髯飘拂,美如丝带,心里很不舒服,便转生他念,将其胡须剪下,做成了拂尘。身为九五之尊,竟如此恶作剧,真真个匪夷所思。

皇帝喜怒无常,滥施淫威,一刀就割断了大臣的自爱与自尊,使其颜面扫地。而文人间的相互调笑,则充满文化情趣。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常与苏东坡往来。一次酒席间,他有意炫耀自己的大胡子,说:“君子多乎(胡)哉!”东坡拊掌,笑而回敬:“小人樊(繁)须也!”这两句均引自《论语》,巧用谐音调笑,雅而不俗,令人捧腹。

人脸上的毛,“须”“髭”“髯”,为何统称“胡须”?有人考证,此称谓源自胡人。《汉书·西域传》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西胡续考》中提出,胡子的称谓从唐代开始,“皆呼多须或深目高鼻者为胡或胡子”。

高鼻、深目、多须,是胡人的典型特征,古代中原人若长相与胡人同,常遭人取笑。《三国演义》描述:“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故关羽败走麦城被俘后,当面大骂其“碧眼小儿,紫髯鼠辈!”据此,后世有学者推测,孙权可能带有胡人血统。唐玄宗朝,邵景、萧嵩俱授朝散大夫,大臣韦铿作诗戏曰:“一双胡子着绯袍,一个须多一鼻高。相对厅前捺且立,自惭身品世间毛。”成为一时笑谈。

但无论怎样取笑胡人多须,许多人还是以胡须自尊、自重、自我光荣的。故《韩非子·观行》曰:“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何谓“须眉”?清徐时栋《烟屿楼笔记》卷二:“古时称男子为须眉。”“正须眉”,不单是照镜子、正容颜,更含有检视男子汉精神气质的意思。《红楼梦》第一回所记:“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须眉自惭不如裙钗,其志犹存,其情可愍;倘若心无大志,碌碌无为,当面遭女流辈讥笑,那就无地自容了。《南史·褚彦回传》记:“公主谓曰:‘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用现代话说,就是“你白长了一脸胡须,咋不像个男人!”彦回,是褚渊的字,他为避唐高祖李渊之讳,只称字而不称名,不料却被公主奚落了一番。

贵为公主却无缘得见阳刚大丈夫,怒而发火,而身系家妓的张红拂,只因无意邂逅虬髯客,时来运转,立世扬名。《虬髯客传》记,红拂原是隋朝越国公杨素的家妓。李靖谒见杨素,与红拂一见钟情,携手私奔。途中遇见虬髯客,红拂与之结为兄妹,共助李靖建功立业,由布衣一跃成为卫国公。在《西游记》里,他又由人而神,成了托塔李天王。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代诗人龚自珍仗剑吹箫,侠骨柔情,却屡遭坎坷,难展鸿鹄之志,老来悲叹“负尽狂名”。其实,早他千余年前,唐诗人元稹,就吟出了“今日还乡独憔悴,几人怜见白髭须”。

同样是人到老年,两鬓斑白,来日无多,宋代文宗欧阳修仍不弃大道,矢志“鬓华虽改心无改”(《采桑子》);爱国诗人陆游亦心有灵犀,在《夜游宫》里,与好友倾诉衷肠:“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好一个“鬓虽残,心未死”!这岂不是对魏武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继承与发扬!

崇尚“美髯”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它留给后世的,不只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更有值得深思、玩味的多维度文化思考。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