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1-07
记者 霍虎成 通讯员 张秀峰 畅若童
“为群众办实事”
冬日的暖阳洒满大地。在夏县禹王镇秦家埝村,村党支部书记秦兆龙、村委会副主任秦刚锁和几个村民提着保温饭盒走街串巷。
“秦叔!秦叔!开饭啦!”在一户人家门前,秦兆龙大声喊道。
掀开门帘,年逾七旬的秦成才老人迎上前:“秦书记,饿了我在屋胡泡些方便面,凑合着就行了,别再麻烦大伙了。”
“面对当前疫情形势,为了减少聚集,确保老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们分散居家。每天的饭菜,我们都按时送上门,绝不让老人们受冻挨饿。”秦兆龙告诉记者。
近年来,夏县县委、县政府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村里老年人养老难的问题,把建设农村日间照料中心等民生实事作为“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见实见效。该县每年从财政拿出100万元支持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县171个行政村已累计建成日间照料中心114个,农村留守老人有了好去处。
“生活很快乐”
秦家埝村共有9个村民组603户2342口人。为解决村里20多位年逾七旬的留守老人、孤独老人的养老难题,该村在县民政局的支持下,对村里原有的12间房屋修缮粉刷,设立休息室、厨房、餐厅、娱乐室,购买大屏幕电视机、立体音响设备、乒乓球台以及扑克、象棋等,把村里23位符合条件的老人迎进日间照料中心,开启了他们的新生活。
为解决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运行难的问题,县民政局紧盯老年人需求和农村实际,创新性开展以“小菜园、小器材、小帮厨、小活动、小爱心”为主要内容的“五小”创建活动,有效降低了日间照料中心运行成本,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年人吃得好、玩得好、心情好。
“每天两顿饭花钱不多,但饭菜很可口,一星期不重样。大家坐在一块儿看电视了解国家大事,也可以下象棋、打扑克,有几个戏迷还拿着话筒唱地方戏,生活很快乐。”80岁的秦丰月老人脸上洋溢着舒心惬意的笑容。
在“五小”活动开展中,各村日间照料中心普遍建立老年人生日档案。每逢老人生日,日间照料中心都会举办集体生日会。
78岁的秦仁义老人老伴已去世,大儿子因智障生活在运城精神病医院,二儿子和两个女儿在外打工,老人常年守在老屋里,生活很孤独。去年4月17日,在日间照料中心饭厅里,面对一群人,老人拿起手机给远方的女儿打电话:“女儿,今天咱村支书提着生日蛋糕,领着全体干部,还有日间照料中心全体老人,一起给我过生日……”头戴生日帽的秦仁义老人紧紧拉住秦兆龙的手哽咽着说:“感谢村干部为我们老年人过生日,感谢大家!”
“多条腿走路”
农村普遍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后,单靠民政部门下拨资金、乡镇政府补贴难以支撑运行,关键还要靠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村干部自我加压。秦家埝村“两委”积极探索“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使日间照料中心越办越好。
秦兆龙带头献爱心,动用自己的汽车、铲车,为日间照料中心开辟出“小菜园”。秦刚锁分管日间照料中心,把一年能挣20多万元的禹都市场门面房转让,日夜守护在日间照料中心。
县民政局局长杨天虹和班子成员,禹王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时常到秦家埝村日间照料中心,与老人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像亲人一样关爱老人。
退休在村的75岁的县电业局职工尉俊平告诉记者:“我两个儿子一个上班,一个在浙江打工,4年前老伴去世了。我不甘清闲,就义务管理日间照料中心的‘小菜园’,种下大葱、香菜、茄子等十余种新鲜的蔬菜,一年少说为村里节省开支1万余元。种菜忙不过来时,把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伙计们叫来,一起拔草、施肥、浇菜,有说有笑,图的就是年老了活得快活。”
在村里开商店的青年秦永泽,常年捐赠油、盐、醋等调味品;疫情防控期间,村里老主任秦引才,开着自家面包车,义务接送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到镇卫生院体检、注射疫苗;村里许多年轻人打工返乡后,纷纷给日间照料中心捐款……
一桩桩、一件件感人事迹传遍夏都大地。这吸引了十余公里外瑶峰镇大侯村开理发店的女理发师孙妮子。她坚持每月上门义务为老人们理发,累计已有100多人次。记者问她跑这么远图个啥?“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老人服务是我应该做的,因为我也有老的时候。”孙妮子回答得干脆利索。
这,只是夏县众多日间照料中心的一个缩影。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