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秸”尽所能 开拓绿色发展新路径——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综述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11-22

□记者 刘凯华

▲机械化运作让秸秆更易离田

斤粮斤草,指的是出一斤粮食就会出一斤秸秆。过去秸秆处理是一件耗时耗力的麻烦事,如今,在秸秆资源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的推动下,我市的农户不再为秸秆烦恼。

收集秸秆,粉碎打捆,运输储存……随着秋收进入尾声,河东大地上处处可以看到成捆成包的秸秆正在离田运送入库。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生产补贴与农机补贴力度,通过政府牵头,不断引导涉农企业和合作社使用新技术、新装备逐步完备现有秸秆收储运体系,构建了一条低碳环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秸秆“生态循环链”。

“以前是不敢烧,现在谁还舍得烧啊?咱地里的秸秆用处大着呢!”11月中旬,秋收落幕,在河津市城区办黄村的一处玉米田里,一台秸秆打包机正在田间作业,负责回收秸秆的林瑞冬兴奋地说。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这台机械每隔一段距离,尾部都会“产下”一枚枚“秸秆蛋”,在场的工作人员只需要将周边散落的秸秆聚集重新装填,并将“秸秆蛋”运走即可。经过处理后的“秸秆蛋”,可以作为饲草,更好地加以利用。饲草是养殖户眼中的“宝”,冬春两季充足的干草必不可少,机械化收储秸秆制作饲草为养殖户摊薄了饲料成本。

与此处农田百米之隔的另一处连片农田里,秸秆旋耕混埋作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3台旋耕机开足马力,来回将秸秆旋耕混埋还田。在机械的助力下,这里的田地一次性就完成了碎土、搅浆、压茬、平地等作业。几分钟的时间,让记者对这种独特的粮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当地的农户告诉记者,通过秸秆旋耕混埋还田技术,可以在不焚烧秸秆的前提下,解决播种难、病虫害多等问题,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也带动了河津城区街道及周边赵家庄街道、阳村街道对秸秆科学还田的新实践。

青贮变身好饲料

来到稷山县稷乡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堆积如山的草料和一座座青贮池首先映入眼帘,该公司负责人任仲俊正忙着为他的1000余头牛添加饲料。

“青贮玉米碾碎填入青贮窖,填满后铺上塑料篷布,再盖上土进行封闭,经过发酵后就变成柔软多汁、适口性好的粗饲料。它既有酸甜的清香味,又有丰富的维生素,具有‘草罐头’的美誉,是牛羊等牲畜的主要食料之一。”任仲俊向记者算了一笔账:采用整株青贮,每亩青贮平均产量3吨左右,按照今年每吨500元的收购价,收入在1500元左右,而且省掉了脱粒、晾晒、秸秆离田等步骤。在当地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任仲俊的饲草青贮产业不断扩大,自家的肉牛存栏数也增加到了1000余头。

“近年来,我县通过秸秆收贮中心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青贮加工、销售等方式,持续扩大秸秆的饲料化利用,全县秸秆转化量已达5万余吨。”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表示,秸秆综合利用的饲料化应用,有效提高了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和转化率,使玉米秸秆浑身都成了“宝”,让种植户增收、养殖户增效,实现了一根秸秆“两头甜”。

“拓展秸秆综合利用的渠道就是找回农业的另一半。”运城市农业农村局生态资源站站长闫晓强说,作为农业大市,我市秸秆资源丰富,除了饲料自给,还能外销内蒙、陕西等需求旺盛的地区。“在粮食生产周期中,果实和秸秆都是农业生产的成果,而秸秆作为另一半成果的价值往往被忽视。”闫晓强告诉记者,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本土的饲草料企业用市场的力量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也让农户、政府、企业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如今,与“稷乡源”一样的养殖企业在不断增多,秸秆从回收到加工到利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这边的秸秆收储热火朝天,另一边秸秆的燃料化利用也同步进行。走进位于绛县安峪镇的江河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高大的凉水塔正在不断进行散热。“我们公司和普通电厂不一样的是,我们用的发电燃料是麦草、模板、玉米秆、玉米芯、树枝、树皮、树根等农林废弃物,而不是煤。”在公司料场,负责人指着一排排整齐堆放的燃料向记者介绍道,“公司的燃料库存始终保持在万吨左右,眼下也是我们从粮农手里收购秸秆的旺季。”

该项目以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为燃料,具备年发电量1.5亿千瓦时的供电能力,同时为周边企业提供高品质工业蒸汽。江河公司周边的基本农田每年产生数万吨的农作物秸秆。过去,这些秸秆只有部分被当作饲料,其余的未得到有效利用,不但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江河公司发电所用燃料就是这些未被有效利用的农林废弃物,每年消耗约1.2万吨。此举不仅将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也为周边农户增收280余万元。

如今,曾被当作废弃物甚至污染物处理的农作物秸秆已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动力”。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推动下,我市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3%以上。秸秆,这一传统的“生态包袱”正在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的生态综合利用下,逐步成为河东沃野上的“绿色财富”。

“如秸秆之类的农业废弃物,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通过资源化利用,这些农业‘另一半’,也能成为稳生产、保生态、促增收的‘金疙瘩’。”闫晓强坦言,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吸引更多企业、农户参与谋划秸秆利用转化模式、挖掘秸秆利用价值的重要前提。下一步,他们还将通过激发“秸秆”市场活力,以企业、农民双方共赢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秸秆全量化利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统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