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体悟距离之美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9-02

■梁志俊

保持距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下抗击疫情的现实要求。

美存在的前提就在于距离。距离,能隔断是非,凝聚力量,升华真爱,求得安全,获得美满;距离,能淡化仇恨,泯灭是非,赢得尊重,增进友谊。适度的距离,是智慧,更是艺术。

很多时候,距离是尺度,是界限,是分寸,更是境界。与至爱亲朋的距离是一种尊重;与同学同事的距离是一种友善;与陌生人的距离是一种礼貌。

保持距离是对人际关系的最好维护。人际,远了,容易淡忘;近了,生出摩擦;适中,产生美丽。人就像冬天的刺猬,太远了,觉得孤独和寒冷,感到隔膜与障碍;太近了,感到刺人,又仿佛失去了神秘和吸引力。人与人,就像两个王国,各自应当保持着宽阔、自然而适度的疆域,甚至在疆界之间,还要有一个缓冲地带。

与人为善是一种能力,与人保持距离也是一种能力。用与人为善找到好的回应对象,用保持距离过滤不值得交往的对象。两种能力都是人际交往的筛选手段,都特别重要。与人为善不是一味迁就,保持距离不是愤世嫉俗。人自然应该宽厚、不狭隘,有容人之量,但容忍不等于没有距离。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无意义的迁就毫无必要,也耗不起。随时止损,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学会与自己觉得不舒服的人保持必要的距离,既是避免伤害之道,也是与各种各样的人在一个无可回避的空间共处共存之道。

在人际交往中,微笑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信任的距离最短。理想的距离随着民族或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西方人排队时绝不前胸贴后背,讨厌后面的人拼命往前挤。在旅馆里,非亲人则不愿两人以上同住一间房。但阿拉伯人交往时喜欢站得很近。人们在不同的人际距离带中进行不同种类的人际交往。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的研究,距离可以划分为四种,就像一个洋葱,从里到外依次可以分为以下几层。一是亲密带(0米—0.5米)。这种距离常在两人恋爱、角斗、互相抚慰,或一方保护另一方时采用。不过也有例外,很多时候,人们被迫进入这种亲密带。二是个人距离带(0.5米—1.25米)。一般来说,亲密朋友是在0.5米—0.8米的距离当中交往,而普通朋友的交往距离则为0.8米—1.25米。三是社交带(1.25米—3.50米)。以这种人际距离进行交往的双方,彼此之间不再是私人性质的,而是一种公共性。一般双方的级别差越大,保持距离也越大。四是公共带(3.5米—7.5米)。这种人际距离常用于非正式的交往,老师和学生常保持这样的距离,政治家及舞台演员都喜欢和听众、观众保持七八米以上的距离。

现实生活中,拥挤侵占了人与人之间适度的距离,使人们彼此失去了耐心与敬意。在人潮汹涌的大城市里,到处是人,人与人缺乏感情,格外冷漠。每天都穿梭在人来人往、人满为患的街道上,这种拥挤所带来的喧闹,驱散了人们所排斥的孤独,却也搅乱了人们所渴望的内心宁静与闲情,使大家变得心烦意乱、心冷气躁。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远小于亲密带,而且这些人相互并不认识。此时,人的空间欲得不到满足,每个人总觉得自己周围的空间受到侵犯,艰难地维持着自己的站姿,感到很不舒服。人需要一个最起码的空间,比如在一把椅子上放一顶帽子,表示该位置已被占有,承认这一点是处理人际空间的重要前提。另一个前提是这种方式的占有只允许是暂时的,这样才能保证其他人也能占有利用这一空间的权利。

进入阅览室的读者,几乎都喜欢找一张无人的桌子,并希望不再有人坐到这张桌子旁边。如果有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另一位游客往他边上一坐时,他兴许会不无反感地把身子往椅子另一端挪一挪,或者悻悻地起身让位。诸如此类现象说明,人都有一种个人空间需要,以及与他人保持距离的本能。个人空间虽然并无有形的屏障,然而如果谁闯入了他的个人空间,他便会感到紧张与窘迫。不仅如此,他还会想办法恢复自己对这一空间的所有权。

需要距离时,距离是一种美。有距离就有交流沟通的彩虹,有距离就有理解宽容的天空,有距离才会有尊重,有尊重才会有友谊的地久天长。不需要距离时,距离就是一条荒芜的路,演绎出人间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戏剧。知道自己和别人之间的距离,是一种智慧。掌握自己与别人之间的距离,是一种技巧。适当的疏远,可以给彼此留出空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不会套上绳索。

时间的距离,可以滋生思念,也能够滋生怨恨,能让人感到温情时,再远也没有距离;而让人感到厌恶时,再近也令人讨厌。有时,零距离时,往往感受不到美丽与幸福;离你最远的,反而时时牵挂。

心的距离,有缘天涯咫尺,无缘咫尺天涯。夫妻间,和好时,心与心几乎是零距离,说悄悄话也能听见。一旦生气吵架时,夫妻之所以嗓门很高,是因为心的距离很远。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相隔千里,不是生死相离,也不是天各一方,而是就在身边,却不知道珍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幸福就是守好三个距离。

一是跟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离。朋友之间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阂。交往得愈近,相互之间理解越多,彼此之间的利益就会产生更多交集,而那些交集处,就是滋生矛盾的地方,原本美好的东西则会被罩上阴影,甚至破灭。没有了距离,就会有更多的东西将心与心分开。与其甘若醴,不如淡如水;与其让世俗破坏纯洁的交往,不如保持一杯水的距离,让每次见面都如同初识般充满清新的感觉,达到“相见亦无事,别后常忆君”的境界。

二是跟亲人,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儿女煲好一碗汤,给父母送去,汤的温度要刚好为美。近了太烫,远了太凉,不近不远恰到好处才舒服;离不开父母的孩子,永远长不大。离不开父母的孩子,也会错过太多人生的快乐。一个大家庭最好的状态,就是父母有父母的世界,子女有子女的生活,彼此相爱,互不干涉,彼此独立,常常联系。

三是跟爱人,保持一张纸的距离。爱需要成长的空间。那种藤缠树、树恋藤的“黏”式爱情令人神疲心累,每时每刻都在一起缠着、绕着、抱着、亲着,形影不离,亲密无间,未必就能心心相印,只会令双方窒息。爱的艺术就像放风筝,不要把对方抓牢,而应该让彼此在一定的距离两端相互欣赏,只要攥住手中那根线,给她一片自由的空间,就能欣赏到翱翔的风景。正如尼采所说:“女人最大的影响与魅力,用哲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不让接近的影响,保持距离的行为,一直是属于基本的与最重要的——距离。”所以,夫妻间有些窗户纸不必捅破,有些小事不必刨根问底,给彼此留一点余地,也是给婚姻留点清新的空气。

距离,给美留下足够的自由和想象空间,具有一种牵肠挂肚的思念和时空变换的新鲜感,犹如清雾缭绕的高山,犹如可望而不可即的皎月。保持适度距离,才能保护自己,才能给对方适当的活动空间,才能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时间、心理、空间不是距离,因为距离不是疏远,有距离才会有尊重,有尊重才会有友谊的天长地久。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宜太近,可是自己与自己的距离反而最远。自己很在意自己的时候,常常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己痛恨自己的时候,常常是妄自菲薄、自惭形秽。自己与自己过不去,自己内心充满了困惑,更多的时候,本我和自我通常被夹击在两难之间,口念俭朴度日,心却渴盼福禄寿喜。自己设公堂审判自己,自己与自己打着官司,宁静状告躁动,躁动闹醒沉思。人总在为难自己,恰恰是因为许多时候,我们常常不能成为自己。所以,我们在估计自己的时候,应该永远记住这句名言:我们的一生,都要不断认识自我,拉近自己与自己的距离。

自然之美也需要距离的装饰。

看山,我喜欢远观;看花,我则要近视。远的距离和视野,能看到山的全貌、起伏和力量,心神距山却不远,也不隔膜。近的是好奇和天真,而不是私心和欲望。越接近越需要爱、善良和悲悯,越考验越需要心灵、意志和境界。你要知道跟世界保持怎样的距离,懂得近中有远、远中有近的道理,从而做到该远时远、该近时近,这足以影响人们的悲欢得失和内在的那个有山有花的小世界。

向远处眺望,晴空下的雪山仿佛是神话中的仙女,完美而又圣洁。距离给远处未知的事物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却常常埋怨距离阻碍了眼睛对美的欣赏。让我们返回原处,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接受并欣赏距离给美添加的风韵,别让任何障碍影响了人间大美带给心灵的感受。

时空中,你仰慕悠远的轻云,抓在手中却是一捧水汽;你钟爱如水的月色,近在眼前却是一片坚硬荒凉;你醉心那一季繁花,占为己有的结果是花瓶里的枯萎凋零。世间一切美丽都是如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希望你给美留一段距离,给心留一段美丽。

在广阔的天空里,冥王星离太阳太远,59亿公里,温度低至-200℃左右,无生命可言;水星离太阳太近,约5000万公里,温度高达400℃左右,亦无生命可言;地球离太阳约1.5亿公里,不远不近,温度宜人,充满生机。有人说,要欣赏地球的美,最好从月球上看。现实中,人已经登上了月球。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乘坐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去欣赏地球的美丽吧!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