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20年“不变味”的魏喜海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9-02

□记者 刘凯华

位于市区凤凰路上的“老煎巨滑”煎饼摊,每天下午到夜间总是一座难求。在创始人魏喜海20余年的精心打理下,这家煎饼摊的名气越来越大。

1961年出生的魏喜海,于22年前进入食品行业。凭着以诚为本的理念和娴熟的手艺,他制作的煎饼口感地道、用料实在,在市场上颇受各类人群的欢迎。

▲魏喜海和他的煎饼摊

近日,记者跟随魏喜海,探访这家煎饼摊点红火20余年背后的“秘诀”。

每天下午4时,魏喜海就开始为当晚出摊做准备。走进距离摊位不远的库房,记者看到:一袋袋优质“运城面粉”整齐地码放在库房一角。穿好工服,戴好手套、口罩,他便开始了当天的准备工作。白面、玉米面、盐、椒叶、清水等按固定比例搅拌后,一盆新鲜的面糊就制作完成,被端到摊位。

倒入面糊、摊平、起饼……在魏喜海眼花缭乱的操作下,一张张煎饼被叠成了“小山”,等待上桌。

“魏哥的煎饼口味确实正宗,20多年了,我就好这口‘老味’。”带着孩子来煎饼摊吃饭的临猗人史亚丽说,在运城工作多年,几乎每周都会过来吃一顿煎饼,她对“老煎巨滑”煎饼的评价是实实在在吃出来的。

18时左右,食客们各自拼桌,围坐在一张张小方桌上,忙不迭地卷起一张煎饼,蘸上蒜汁,筋道爽滑的面粉、香味十足的椒叶、酸辣爽口的蒜泥……一块钱一张的煎饼,一般人吃两三张,再喝一碗慢火熬制的米汤,5块钱就能吃得惬意。

魏喜海是一个善于钻研的人,经营摊点之余,他常常动脑子改进自家煎饼的工艺。多年来,从和面、用料到火候等,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做出来的煎饼口感也随着顾客的需求,不断微调、改良。近年来,他又开始把产品送进饭店,同时把煎饼加工成菜卷、香饽脆等熟食,通过物流让运城传统的“摊煎馍”名扬太原、西安、北京等城市。

魏喜海告诉记者,除工艺上的不断进步,他经营有方的底气,是源自对食品加工环节的重视。“从用料上严格把关,面粉必须是咱运城当地的精品粉,购买的油都是正规厂家的桶装油,面糊里的花椒都是无公害、无农药残留、原生态的芮城花椒。就连熬米汤的水,我们都专门选的解州优质水源。”魏喜海说。

魏喜海举手投足间有一股侠义之气,他喜欢扶危济困,也乐于把自己的手艺传给更多想致富的人。“我第一天干这买卖就决定,‘六一’儿童节对儿童免费,九九重阳节对老人免费,学雷锋日对环卫工人全部免费。”坚持这样做20多年的魏喜海说。

记者了解到,多年以来,在“老煎巨滑”的摊点,顾客从来都是“自己付钱、找零”。

“咱以诚待客,相信顾客也会以心换心,世上还是讲信誉的人多。”魏喜海坦言,边加工边卖,常常会弄得一手油,收钱找钱不方便也不卫生,不如互相信任。事实证明,做实诚人不会吃亏。

有一次,一名来自河津的顾客将手机遗落在魏喜海的摊点,等她回过神返回寻找时,才发现手机安安稳稳地被魏喜海收纳在身边。不久后,她又在这里吃饭时,将自己随身的包遗落在摊位,而她的失物再次“完璧归赵”,没有丢失任何东西。“因为那个包里有将近两万元的现金,所以包找到后她非常激动,当时就掏出200元要感谢我,被我拒绝了。”魏喜海回忆,从业这么多年,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知道多少次。“大到一个鼓鼓的钱包,小到小孩丢失的一只鞋,只要是落在我摊位上的东西,我发现以后一定妥善保管,等失主回头领取。”他说。

魏喜海心中永远刻着“食品安全大于天”7个字。他的举止同样对得起“诚信为本”4个字。

“挣的每一分钱都要问心无愧。”魏喜海用这句话总结了自己的经商心得。

“20多年了,我几乎天天坚持出摊,不为别的,就为朋友们来时能吃上一口热乎的煎饼。”如今,花甲之年的魏喜海暂停了对各大酒店的煎饼供应,但是依然每天在凤凰路夜市出摊。他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年纪大了,身体也有点走下坡路,但是依然会守着老运城的味道——大家记忆中的“摊煎馍”,在凤凰路上等着招待全国各地的新老朋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